考研是上学的最后一个阶段,一个好的院校基本上决定了以后工作的层次,针对考研一定要认真谨慎,不能走马观花,抱着试试的态度。育龙在职研究生网的轩铭老师就为广大考研的学生介绍一下英语、数学、政治、专业课学习的一些常识:
2014年考研英语一与英语二的区别
考研中科目有英语一和英语二的区别,其中学术型研究生考英语一,专业学位研究生考英语二。
(一)学术型研究生
学术型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科目设置办法要求与2009年相同。除教育学、历史学、医学门类设置三个单元考试科目(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各科目试题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300分)外,其他各学科门类考试科目均设置四个单元(政治理论、外国语、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各科目试题满分分别为100分、100分、150分、150分)。从2010年起增加一套统考英语试题(即英语二)供部分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时选用,原统考英语名称相应改为英语一。
(二)专业学位研究生
第二单元(外国语):法律硕士(非法学)、法律硕士(法学)、建筑学硕士、汉语国际教育硕士、临床医学硕士、口腔医学硕士、公共卫生硕士专业采用统考英语一(日语、俄语);翻译硕士采用翻译硕士外语试题;其余各专业可选用统考英语一(日语、俄语)或英语二试题(英语二重点考查考生英语应用能力,尤其是阅读和翻译能力)。满分均为100分。
硕士研究生招生全国统考科目为政治理论、英语一、英语二、俄语、日语、数学一、数学二、数学三、教育学专业基础综合、心理学专业基础综合、历史学专业基础、西医综合、中医综合。
全国联考科目为数学(农)、化学(农)、植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动物生理学与生物化学、计算机学科专业基础综合、管理类联考综合能力、法硕联考专业基础(非法学)、法硕联考综合(非法学)、法硕联考专业基础(法学)、法硕联考综合(法学)。
题型区别分析:
完型:英语Ⅱ更易找到答案
首先看完形填空,尽管两个试卷都是20道题,分值都是10分,但英语Ⅰ的文章字数大约是350个词,英语Ⅱ的文章字数只有240~280,英语Ⅰ的测试要点是英语知识综合运用能力,英语Ⅱ的测试要点是词汇、语法和结构。显而易见,英语Ⅰ要求考生不仅要有更快的阅读速度,而且要有更加扎实的语法知识和词汇基础,更加强悍的理解能力;而英语Ⅱ的完形填空可能会让考生感觉更正常、理解更顺畅、做题更轻松。历年的完形填空题为什么一直让大家头痛,有英语Ⅱ作对比大家可能会更加容易找到答案,因为英语Ⅰ和英语Ⅱ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阅读:升级版与基本版
英语Ⅰ和英语Ⅱ的阅读理解都有PartA和PartB,而且它们的题量、分值一样,不同的也是文章字数、题目难度。英语Ⅰ的PartA四篇文章约1600词,也就是一篇文章大约400词,英语Ⅱ的相应部分字数只有1500词,一篇文章不到400词。由于大纲(一)规定英语Ⅰ的阅读理解文章可能会有不超过3%的超刚词以及对英语Ⅰ考生额外提出的两个半要求,英语Ⅰ阅读理解PartA的难度理论上应该高于英语Ⅱ。阅读理解PartB的字数也不一样,英语Ⅰ是500~600词,英语Ⅱ是450~550词,如果同样是选择搭配题,则英语Ⅱ的难度可能略低于英语Ⅰ。如果英语Ⅱ是正误判断题,其难度可能还要低一些,一是因为英语Ⅰ没有正误判断题这种考法,二是正误判断题本身难度更低,投机的可能性更大。由于相对于其他题型,尤其是相对于英译汉和写作,阅读理解题的答题方式更为简单,题目的难度和考生英语水平的高低在这一部分不一定得到公平的体现,即水平低的考生不一定考低分,文章增加或减少难度和长度也不一定影响得分,但我们从历年的阅读理解真题判断,英语Ⅰ的难度肯定会大大超过英语Ⅱ,如果说英语Ⅱ的阅读理解是基础版,英语Ⅰ的阅读理解则可以看成是升级版。
翻译:有利于区分不同考查对象
英译汉题型的区别最大,首先它在两个考试中所占的分值不一样,在英语Ⅰ试卷里只占10分,在英语Ⅱ试卷里占15分。此外,在英语Ⅰ里面,它是阅读理解部分的PartC,出题形式是提供一篇约400词的文章(字数和难度与阅读理解PartA的文章相似),在5个句子下面画线,要求学生将画线句子译成中文。而英语Ⅱ的英译汉是单独的一个部分,翻译的内容不是画线句子,而是“一个或几个段落”。很多人可能会因此理解英语Ⅰ的翻译量大于英语Ⅰ,难度也会大于英语Ⅰ,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英语Ⅰ和英语Ⅱ的翻译量都是150个词,英语Ⅰ是翻译画线句子,句子之间的联系不一定密切,而且总共只有5句话,全部都是长难句,有时甚至需要借助上下文来理解和翻译,其难度肯定是大于英语Ⅱ的整段或几段话的翻译。两种不同的英译汉的出现不仅有利于区分不同的考查对象,而且还有助于完成不同的考查任务。实际上以前很多考生在英译汉题型上出现的被动或者失误就是因为对英语Ⅰ的英译汉没有足够的认识,现在英语Ⅱ的出现对我们反过来认识英语Ⅰ的英译汉是有帮助的。
写作:难度各异满足不同需求
两个试卷的写作都由A、B两部分构成,其中A部分应用文在两个试卷中都占10分,字数要求也一样,但内容和难度却有可能不一样。B部分短文写作不仅字数要求不同,英语Ⅰ是160~200词,英语Ⅱ最低可以是150词;分值不同,在英语Ⅰ中占20分,在英语Ⅱ中只占15分;出题形式也有区别,英语Ⅰ除了包含英语Ⅱ使用的规定情景和提纲,还有根据主题句和图画写短文的可能,其中图画(尤其是漫画)作文是英语Ⅰ近年来常使用的方式,而英语Ⅱ大纲样题是一篇图表作文,这有点像早些年考研英语的大作文,这更加说明分英语Ⅰ和英语Ⅱ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的要求。
2014年考研数学线性代数和概率统计学习方法
有许多同学表示刚一开始学习线性代数和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有难处,认为看书举步维艰,对此我想谈一下我的看法,希望对那些还在这两门课上迷茫的同学能有一些启发。
首先谈一下个人的看法:事实上线性代数应该是数学三门课中最好拿分的,但是这门课有一个特点,就是入门难,但是一旦入门就一通百通,这门课由于思维上与高数南辕北辙所以一上来会很不适应,总体而言6章内容环环相扣,所以很多同学一上来看第一章发现内容涉及到第五章,看到第二章发现竟有第4章的知识点,无法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自然无法入门。
总的来说这本书6章内容应该分为三个部分逐个攻破,首先行列式和矩阵,第二向量与方程组,第三第5和第六章,这三个内容联系得相当紧密,必须逐个攻破,这样以两章为单位,每个单位中出现的知识点定理罗列出来,找到他们彼此的关系,最好是拿一张白纸,像C语言中的指针那样一个一个连起来,形成属于你的知识网络,这一部分有哪些板块,每个板块有哪些定义知识点,比如行列式的定义,矩阵的定义各是什么,你是怎么理解的,向量与方程组有什么联系与区别,这些最基础的一定要搞清。不要一上来就看李永乐的视频,因为那个视频是强化阶段看的,建议听一下施光燕的线性代数12讲,这位老师讲的内容很基础,只有十二讲,但是全讲到重点上去了,这样你就会很容易入门了!
对于概率论,第一章是整本书的思维基础,第二章与第三章的逻辑思维就好像一元积分与二元积分一样,难点在于二元积分的计算,所以高数的基础一定要好,在学习的过程中还是要先思考这一章节有哪些部分,每个部分哪些定义,哪些知识点,自己要找一张大纸,将这些全部像C语言中二叉树一样,罗列成一个树形图,最后根据每一个知识点各个击破。第5章不用细看,第六章第七章主要是记忆,在记忆的基础上尽可能的理解。浙大版的书上每章的课后题相当经典,请同学们反复推敲,做过之后,请在总结一遍,比如说这几道题是属于离散型还是连续型,对应了哪些知识点。
还要强调一下,我觉得对于这两门课,做题一定要建立在完成知识点的总结的基础上,不要光呆呆的看书,这样你会一直没有进步,一定要拿起笔,书上写得再好也还是编者老师的东西,只有自己总结的才是自己的。每一个知识点有哪些题型,每个知识点是什么意思,他能干什么,他想干什么,请你一定要罗列在一个本子上面,最后根据这个大纲来一个各个击破,讲每个部分的内容所出现的题型,一口气做20道,在总结相应的思路,同时打开自己总结的笔记,来一个反馈。最好将自己的总结笔记分成两类,一类是知识点笔记,一类是题型思路归纳,这样一来反馈学习效果更明显,思路更清晰。
值得一提的是我觉得很多初学者,或者基础差的同学,他们经常说:不会不会,可是如果你问他们哪里不会,他们又说不出来,这也就是他们学不会的真正原因。一定要发现自己哪里不会,比如说你是行列式计算有问题,那就好了行列式计算一共就只有7种方法,逐个击破,如果是向量的证明题不会,好了首先搞明白线性有关线性无关的概念,再比如说你觉得级数难,你学的不好,那么你就要问自己是哪里学的不好?是不会判断收敛性?收敛性的判断只有五种方法,请逐个击破。
是和函数求和与幕级数展开不会?那好了就将这种题型找出20个来,用一个上午连续做,中间不要停,你就会发现方法无非是分开,积分求导,往公式上套。所以要先对知识点系统的总结,这样你才能发现自己哪里不会,也就是找到你知识的盲点误区。说了这么多还是要先对你要学的科目进行知识点的总结,形成一个指针连,或二叉树,做题就是强化所学,归纳出相应的方法思路。
2014年考研政治马原精析之唯物论
马原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是马原学科材料分析题考点集中的章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第二章细分为三节内容,第一节是物质世界和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的内容。正确理解唯物论的实质和精髓,能够帮助我们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结构上,第一节内容按照标题“物质世界和实践”进一步细分为2个小节:①物质世界的客观存在;②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从哲学基本问题出发,论述物质、意识、运动、时空、人类社会,最终回到“世界的物质统一性”这个结论,第一小节在整体上说明了整个世界的物质性。对人类社会物质性的简短说明正是为了说明马克思主义第一次革命性地说明了 “唯物史观”(或历史唯物主义,即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而在第二节,则是专门论证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的最终的结论是人类社会的全部内容是实践活动,这点很好理解,人类社会是由人构成的,人的生存不是靠意识活动完成的,所有的意识活动都要落实为实践活动,都要落实为创造价值以满足需要的实践活动,这也是实践活动与意识活动的最大区别,即直接现实性。人类社会通过实践活动而非意识活动存在和发展,如此一来,这种具有直接现实性力量的实践活动就不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因而人类社会并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有其客观规律的,这点在第四章专门论及唯物史观时有专门的术语——自然历史过程。
很多学生弄不懂物质这个概念。哲学虽高于生活,但是哲学源于生活。物质肯定不是具体的东西,它不同于我们生活中所说的物质,马哲中的“物质”,如大纲解析所言,指的是客观实在性,指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即在人的意识之外。物质范畴是所有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是唯物主义,就哲学基本问题而言,在物质和意识何者第一性的问题上,它肯定了物质第一,也就是承认人的所有活动,包括意识活动,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并非天马行空、主观随意的。然而,如果仅仅强调物质和意识的对立与区别而忽略二者的联系,会导致意识与物质无关、意识不能反映客观世界从而外在客观世界不可认识的不可知论的结论。所以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物质和意识之间的联系,即物质和意识的同一性。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关于物质和意识的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立场可以贯彻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法中,事物之间的关系都是既对立又统一,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矛盾。
我们会看到,在第二小节中,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把人类实践视为一种客观实在并将其包含到对物质的理解中使得马克思主义在科学的实践观基础上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成就了彻底的唯物主义,而不仅仅是半截子的自然观上的唯物主义。
与哲学基本问题这个考点相关,大纲解析上涉及了三对概念: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可知论与不可知论;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同学们要谨记三对概念不要一一对应,三对概念划分的标准是不同的,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唯物辩证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果说辩证唯物论主要回答的是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唯物辩证法则是回答世界“怎么样”的问题。唯物辩证法是研究物质世界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学问,它的一系列的基本规律和范畴科学地阐述了世界状态的问题,揭示了世界联系和发展的辩证图景。
与物质密切相关的是意识,意识根源于物质,虽不是第一性的存在,但与人却息息相关。意识不起源于人脑,人脑只是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因为有人脑不一定有意识,意识是物质的产物,即是客观世界的产物,它并不意味着万物有灵。更重要的是意识的本质,意识的本质是唯物论中的高频考点。意识的本质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意在说明一点,意识不是物质本身,但是意识是物质在人脑中的再现,任何意识都是对物质的反映,任何千奇百怪、标新立异的观念都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包括空间位置不变和根本性质未变两种特殊状态,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物质只有在它的运动中才能被人所认识,但为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提供前提条件的却是相对静止,只有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才可能认识和改造世界,夸大绝对运动是诡辩论。
运动着的物质又以时间和空间为其存在形式,物质与运动及其时空是不可分割的,这说明了时空的绝对性——客观实在性。与此同时,时空的具体特性是可比较的,这是时空的相对性。整个物质世界的时空是无限的,但物质的具体形态是有限的。时间具有一维性,但是空间没有一维性,因为空间可逆。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承认世界的物质性,而且主张从实践中去把握物质世界。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物质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对象性活动。实践构成了人类的特殊生命形式,是人的存在方式。人与自然的关系在2002、2005及2011年都考查了材料分析题,14年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无疑高亮了唯物论中这个唯一的材料分析题考点。实践是人与自然分化的历史前提,也是二者统一的现实基础。不合理的实践造成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所以解铃还须系铃人,要缓解这种紧张关系,还得通过合理的实践实现二者的统一,即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先进行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这一实践观点是理解人与自然关系、人与自然统一的关键。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质问题的一个基本原理,它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理论基础,也是我们从事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坚持物质决定论和意识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其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意义在于坚持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也就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是抽象地谈,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坚持物质第一,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在时空中,所以不同的实际关系不同的时空,如此一来,要真正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2014年专业课大纲—专硕逻辑学习
对于逻辑的学习,很多准备考研的同学可能觉得很陌生,但是逻辑却是一直陪着我们成长的思维。出于中国人出题的方式和复杂程度的考虑,应对联考的逻辑试题,仅仅依靠我们日常积累的逻辑素养是不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跨考教育专硕教研室刘老师认为,学好逻辑关键要注重逻辑的学习方法,突破思维的瓶颈。
逻辑试题,总的来说分为形式逻辑和日常逻辑。形式逻辑更加注重技巧和方法的运用,掌握一定的方法和解题的技巧对于在保证正确率的前提下提升做题的速度是大有裨益的,这是从时间投入和产出比率来说最符合经济规则。日常逻辑部分的学习,可能就不如形式逻辑见效快,这部分更多的靠的是在学习和做题的过程中思维方式的调整,日常逻辑的试题还是占较大的比例,所以必须予以重视。
从一个宏观的角度来说,逻辑备考中我们追求两个东西,一个是提高做题的速度;一个是提高做题的准确度。通俗一点说,逻辑备考的目标就是做逻辑题做得又快又准。要做到这一点:第一在于有选择有目标的多做题,熟能生巧是亘古不变的真题,有选择有目标的多做题,速度和准确率在这个过程中肯定能提升;第二是对各类题的规律的总结和把握,掌握出题的规律和解题的技巧方法。当然这两点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机组合在一起才有用,做逻辑题与弹钢琴有相似的地方就是,在正确的理论的指导下不断实践才能有真正的提高。就形式逻辑来说,真假话推理要深入掌握对当方阵之间的关系,复合命题掌握前件和后件的关系以及相关之间的转化等等,熟练的运用,肯定能快、准、狠的解决掉形式逻辑相关试题。
但是有些同学学习逻辑一直达不到质的提升的一个原因是陷入了误区。我们必须及时纠正自己的思维方式以及学习方式,才能在考场中各个击破,不至于纠结半天,还得不出正确答案。
第一、忽视理论,怀着做出题来就行的心态。理论指导实践的观点告诉我们我们必须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才能少走弯路、错路。掌握逻辑的理论,并不是要考生去盲目的背诵什么是逻辑,逻辑的历史和发展。而是在知其然的基础上再知其所以然。在这个过程中本身就是逻辑思维的培养。在精通理论的前提下,结合试题,熟练运用,相关试题可以在20s左右的时间内做完。当然,对于形式逻辑来说,自己的摸索浪费时间的可能性比较大,“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行万里路不如名师指路”,经过老师的点拨和经验的传授,可以事半功倍。
第二、盲目的题海战术。很多考生的观念是:多做题,逻辑就可以学好了。学习逻辑,做题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关键是:多事多到什么程度?题又是做什么题?可能很多学生就回答不上来了。正如我前面所说,在多做题的前面必须加上“有选择有目标”。盲目做题的后果是你对逻辑彻底失去信心。首先我们必须在选择做有质有量的题,即真题。逻辑本来就是关于思维的学科,出题者肯定带有自己的主观意向,一般的试题可能会出现不够严谨的问题,要出好逻辑题很难。所以做真题对于提高自己的逻辑能力是最好的选择。还有,我们在自己薄弱的地方有目标的做题,一是解决自己的薄弱环节,二是知道自己做题是为了巩固逻辑哪个知识点,在做完题之后,总结经验和教训。这样的做题才是有效率的,有意义的。
温馨提示:既然选择,便只顾风雨兼程,有付出肯定有收获,祝各位考生成功!
发布者:yucheng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zzyjszs/zhaoshengxinxi/23120.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