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职研究生同等学力申硕《经济学》真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6分)
1.经济政策的基本目标是__________。
①经济增长
②物价稳定
③效率、增长、稳定
④分配公正
⑤国际收支平衡
⑥经济福利
A.①② B.③④⑤
C.③④⑥ D.②④⑥
答案:A
解析:
该考点系大纲第11章的内容,曾在真题2000年简答题第3题中出现。详见课堂讲义《2010年西经考前辅导》第11章的具体描述,曾在课堂上要求大家结合“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关于宏观经济政策的相关内容一并复习。
宏观经济政策的四大目标为:经济持续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和国际收支平衡(大纲P262)。很显然,③④⑥均不在基本目标之列,所以选A。
2.某地区对新汽车需求的价格弹性Ed=-1.2,需求的收入弹性Ev=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_____________。
A.价格提高1%将导致需求增加1.2%
B.收入增加2%将导致需求减少6.0%
C.价格提高3%将导致需求减少3.6%
D.收入增加4%将导致需求增加4.8%
答案:C
解析:
该考点系大纲第1章的内容,曾在真题2009年第7题中出现类似的关于收入与弹性的问题,此题依赖于考生对核心概念的理解性掌握,而非死记硬背。
虽然该题在题干中同时涉及了汽车的需求的价格弹性和收入弹性两个概念,但对于分别应用两个概念的核心内涵寻找答案并无影响。需求的价格弹性反应价格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系数为负反应出二者是负相关关系,排除A;需求收入弹性反应需求变化引起的需求变化,系数为正反映出二者是正相关关系,排除B;需求收入弹性等于3表明需求变化1%,将引起收入变化3%,因此D选项中收入增加4%,需求将增加12%,故排除D。由于需求价格弹性 ,因此,价格提高3%,需求将减少3.6%,选C。
3.在两部门经济中,若消费函数表示为C=100+0.6Y,这表明_________。
A.边际储蓄倾向等于0.6
B.边际消费倾向与边际储蓄倾向之和等于100
C.边际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D.平均储蓄倾向与平均消费倾向之和等于1
答案:D
解析:该考点系大纲第9章的考点。
课堂讲义《2010西方经济学讲课重点》P63简答题第2题对该考点的知识总结如下:
简述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答:(1)现代西方经济学所谓的消费函数,是指消费与决定消费的各种因素之间的依存关系。但凯恩斯理论假定,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的唯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是消费的增加不及收入的增加多。收入和消费两个经济变量之间的这种关系叫做消费函数或消费倾向。如果以C代表消费,Y代表收入,则C=C(Y),表示消费是收入的函数。
平均消费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APC=C/Y。边际消费倾向指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消费所占的比例,即MPC=ΔC/ΔY。
储蓄是收入中未被消费的部分,因而它取决于收入。储蓄和收入之间的关系被称为储蓄函数或储蓄倾向。用公式表示为:S=S(Y)。
平均储蓄倾向是指任一收入水平上储蓄在收入中所占的比重,用公式表示为:APS=S/Y。
边际储蓄倾向指在增加的一单位收入中储蓄所占的比例,用公式表示为:MPS=ΔS/ΔY。
(2)二者的关系可以归结为:
第一,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互为补数,二者之和等于收入,从公式看:C+S=Y
第二,若APC和MPC之和恒等于1。APC+APS=1
第三,MPC和MPS之和也恒等于1。MPC+MPS=1
此外,讲课过程中,曾对MPC、MPS、APC、APS的关系在草稿纸上做了总结,要求大家在大纲中作旁批。
注意:事实上,边际消费函数的具体形式在大纲和课堂讲义《2010西方经济学讲课重点》的计算题中频繁出现,大家在计算题就应该对考点已非常熟悉。
4.货币市场存款账户是一种____________。
A.负债业务的创新 B.资产业务的创新
C.中间业务的创新 D.清算业务的创新
答案:A
5.根据最优货币区理论,最优货币区的条件为_____________。
①要素市场融合
②价格与工资弹性
③商品市场高度融合
④国际收支顺差
⑤宏观经济协调和政治融合
⑥金融市场融合
A.①②④⑥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③⑤⑥ D.①③④⑥
答案:C
6.利用货币对外贬值调节一国国际收支逆差,需要符合马歇尔—勒纳条件,即本国出口的价格弹性与本国进口的价格弹性之和的绝对值________。
A.大于1 B.小于1
C.等于1 D.小于0
答案:A
7.税收负担分配的“能力原则”,要求纳税人应该按照他们的支付能力纳税。以下__________可以用来衡量个人的支付能力。
①所得标准
②支出标准
③财富标准
④政府规定的其他标准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A
8.我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包括________。
①社会保险
②社会救济
③社会福利
④社会优抚
⑤社会捐赠
A.①②③ B.①②③⑤
C. 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D
二、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2分)
1.自然失业率、
答案:指在没有货币因素干扰的情况下,让劳自然失业率动市场和商品市场的自发供求力量起作用时,总需求与总供给处于均衡状态下的失业率。
2.科斯定理
答案:科斯为解决外部性问题而提出的一个解决方案。内容是:在交易费用为零(或很小)时,只要产权初始界定清晰,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谈判交易,那么无论初始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都是有效率的。
解析:该考点系大纲第7章的内容。在课堂讲义《2010西方经济学讲课重点》第7章罗列出的名词解释中重点提及。此外,复习资料《西方经济学讲课重点》中给出了该名词解释的详细答案。
3.公共定价法
答案:公共定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纯公共定价,即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如通讯和交通等公共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钢铁等基本品行业)的价格;二是管制定价或价格管制,即政府规定竞争性管制行业(如金融、农业、教育和保健等行业)的价格。政府通过公共定价方法,目的不仅在于提高整个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而且更重要的是使这些物品和服务得到最有效的使用,提高财政支出的效率。
4.里昂惕夫反论
答案:里昂惕夫反论是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针对要素禀赋论所提出的一种质疑,基于实证分析,认为美国是资本相对丰富的国家,而劳动力相对不足,根据H—O理论,美国应该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而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但是通过投入—产出分析法,他得到的结论是,美国出口更多的是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更多的是资本密集型产品。这个结果与H—O理论恰恰相反,故称之为里昂惕夫反论。
三、简答题(每小题8分,共32分)
1.什么是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并作图说明三者之间的关系。
答案:平均可变成本是指变动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
边际成本是指成本对产量无限小变化的变动部分。即:产量增加或减少1个单位所引起的成本变动。
平均成本是把总成本除以产量计算出来的每单位产量的成本,它等于一定产量水平上的平均固定成本和平均变动成本的总和。
三者关系:平均成本由平均可变成本加上平均固定成本得到,所以在成本曲线图上,平均成本曲线位于平均可变成本曲线上方;边际成本曲线经过平均成本曲线和平均可变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当边际成本小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向下倾斜;当边际成本大于平均成本时,平均成本曲线向上倾斜;
解析:该题是课堂讲义《西方经济学讲课重点》第3章第11题、第12题(P24)的相关内容,但图示需要参考大纲添加。
2.试作图说明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
答案:总需求是指经济社会中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总量。在没有政府的封闭经济中,总需求由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构成。总需求函数被定义为总需求量与价格水平之间的对应关系,总需求函数的几何表示即为总需求曲线。总需求量与价格总水平之间成反方向变动,也即总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解释AD曲线的内涵)
总需求曲线可以通过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条件推导出来。假定投资函数I=I(r),储蓄函数S=S(Y),货币需求为L=L1(Y)+L2(r),货币供给m=M/P。在名义货币量M既定的条件下,总需求函数可以从IS=LM下列模型中得到:
I(r)=S(Y) …………………………………………………………………………………..①
L1(Y)+L2(r)=M/P……………………………………………………………………………②
从中消去利息率,即得到总需求函数。
利用IS-LM模型推导总需求曲线,对应于不同的价格总水平,既定的名义货币量表示的实际货币量相应地不同,从而LM曲线发生变动。而IS曲线仅受实际变量变动的影响,此时不发生变动。对应于不同的LM曲线,产品和货币市场的均衡将决定不同的总需求量。并且,如果价格总水平提高,实际货币量减少,利率提高,投资减少,从而经济中的总需求量减少。即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图示请参考大纲。
解析:该题是课堂讲义《西方经济学讲课重点》第12章简答题第1题(1、主流经济学派的总需求曲线是如何得到的?)的原题再现,上述参考答案也摘自该文档。
3.试说明评估政府支出项目时使用的“成本—效益分析法”与“最低费用选择法”的不同之处。
答案:成本-效益分析法就是针对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提出若干实现建设目标的方案,详列各种方案的全部预期成本和全部预期效益,通过分析比较,选择出最优的政府投资项目。最低费用选择法则一般不用货币单位来计量备选的财政支出项目的社会效益,只计算每项备选项目的有形成本,并以成本最低为择优的标准。
解析:命中,见财政学PPT第16页 财政学精粹名词解释第3题)
4.试推导贸易乘数公式。
答案:贸易乘数研究了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描述了开放经济体系内部出口促进经济增长的动态过程。
从总需求角度有:Y=C+I+G+X
从总供给角度有:Y=C+S+T+M;
令T=G,变换: C+I+X=C+S+M I+X=S+M
设dI为投资增量,dX为出口增量,dS为储蓄增量,dM为进口增量,则有 dI+dX=dS+dM
变形后 dI+dX=(dS/dY+dM/dY)dY
整理 dY=(dI+dX)×[1/(dS/dY+dM/dY)]
若令 dS=dI=0
则有 dY/dX=l/(dM/dY),即为贸易乘数。
解析:命中,见(国际经济学精粹简答题第11题
四、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答案:1.产权明晰化的含义是什么?为什么实现产权关系明晰化有助于提高国有企业的效率?
产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明晰的产权具有排他性、可分割性或可分离性、可转让性,并需被有效保护。
产权明晰对国有企业的健康、高效发展具有积极地促进作用:
(1)产权明晰有利于明确界定交易界区;
(2)产权明晰有助于规范交易行为;
(3)产权明晰有助于使交易者形成稳定的收益预期;
(4)产权明晰有助于提高合作效率;
(5)产权明晰有助于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解析:见(选择题第9题+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精粹论述题第6题后半段)
2.试分别阐述“社会利益论”、“金融风险论”及“投资者利益保护论”关于金融监管必要性的理论。
答案:(1)社会利益论。该理论认为,金融机构追求盈利的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同时增加,但通常风险成本并非由其自身全部承担,而是由整个金融体系乃至整个社会经济体系来承担,从而致使社会公众的利益受到损害,为了保护社会公众利益,降低社会福利损失,需要由代表公众利益的国家授权机构来进行金融监管。
(2)金融风险论。该理论认为,金融风险具有三大特性:①金融业本身就是高风险行业,在经营过程中时刻面临各类风险,金融机构追求高收益的冲动扩张行为又加剧了其内在不稳定性,一旦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失去信任而挤提,其就可能发生支付危机甚至破产;②金融业的危机往往不会仅局限在体系内部,而是快速蔓延至整个国家甚至引发区域性、全球性的金融动荡;③ 金融体系的风险直接影响着货币制度和宏观经济的稳定性。正是由于金融业和金融风险的这些特性,决定了必须对其实施监管,以确保整个金融体系的安全与稳定。
(3)投资者利益保护论。在现实金融界运行过程中,存在着大量信息不对称的情况,这将可能使拥有信息优势的一方利用这一优势损害信息劣势一方的利益,为了给予投资者一个公平和公正的投资环境,需要进行金融监管。
解析:见(货币银行学精粹论述题第3题)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zt/20100818/33621_1.html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