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熟悉论”,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熟悉的理论。“唯物论”和“辩证法”已经阐明了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那末,物质世界能否为我们熟悉?熟悉的本质和机制是什么?熟悉的过程和规律是怎样的?熟悉的真理性标准是什么?这就是熟悉论要回答的问题。
“熟悉论”的中心线索就是熟悉的本质、过程、真理性和思维方法。在逻辑结构上分为四个层次,与这部分的四节相对应。
第一节“熟悉的发生和本质”指出,实践是熟悉的基础。实践决定熟悉,熟悉又指导实践。熟悉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熟悉的机制是对的选择和重构过程。
第二节“熟悉的发展过程”指出,熟悉过程是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飞跃,再从理性熟悉到实践的飞跃的过程。熟悉发展的总过程是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的无限循环与上升的过程。熟悉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以及熟悉过程中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第三节阐述了“真理和价值”。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理又是绝对真理与相对真理的统一。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实践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辩证统一。价值和客观性的主体性。价值评价及其尺度,价值选择及其实现。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活动的两大主题,二者的统一是人类活动的内在要求。
第四节是“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熟悉论与辩证思维方法与工作方法是三位一体,密不可分的。辩证思维方法就是人们正确熟悉世界的思维工具。它包括一系列相互联系着的基本方法。
一、熟悉的发生和本质
熟悉的本质高频命题点
熟悉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1.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2.反映论和不可知论的对立
3.能动的反映论和消极的反映论的对立
主体在熟悉中的作用
主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过程。
1.熟悉包含主体对客体的作用。
2.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种创造性的反映。
3.熟悉是反映和创造的统一。
反映在创造中实现;创造受反映制约。
熟悉中的反映与、选择、重构的关系重点考点难点
1.能动反映过程中的变换
是同世界的物质、能量过程紧密联系的普遍现象。
主体熟悉客体就是获取客体,并经过变换在主体头脑中建构出一个与客体异质同构的观念系统的过程。
转化过程:①实物②客体特征③编码④观念。
2.能动反映过程中的选择机制
选择是反映者在接收对像时①根据自身的需要,②由于客观条件,只反映被反映者的某些特性。
选择表现为主体①感觉器官的选择;②思维对知觉、表象中的选择。
熟悉的选择机制和反映特性并不矛盾,本身就是能动反映的表现。
3.重构是实现能动反映的内在机制
重构是指主体在思维中对客体的建构过程。重构就是主体把经过选择、加工的客体在大脑中重新组合为观念的体系。
重构同反映并不矛盾,而是实现能动反映的重要环节,它是熟悉过程中主体能动性和创造性的突出表现。
4.解放思想,更新思维结构
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鲜明地体现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辩证统一。
由于主体的思维结构、认知定式是在过去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熟悉的主体应以实践为基础不断调整和更新自己的思维结构,从而实现主体对于客体的相符性反映。
解放思想,即邓小平同志所说的“换脑筋”,在哲学上就是指更新思维结构,这样才能使熟悉跟上不断发展着的客观实际,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实践对熟悉的决定作用与熟悉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实践和熟悉辩证关系原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决定熟悉,熟悉也指导实践。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就熟悉的来源和基础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决定熟悉;就熟悉的功能和作用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以正确的熟悉和理论指导实践;就实践与熟悉的辩证关系而言,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实践与熟悉的统一。
二、熟悉的发展过程
熟悉运动的辩证过程是从实践到熟悉,再从熟悉到实践。如此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
熟悉过程中的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及其辩证关系高频命题点
熟悉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熟悉,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熟悉,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熟悉。这是熟悉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的含义
2.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的辩证关系
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互相依存
①理性熟悉依靠于感性熟悉,这是熟悉论的唯物论。②感性熟悉有待于发展到理性熟悉,这是熟悉论的辩证法。为了改造世界,必须熟悉规律,感性熟悉只有上升到理性熟悉才能完成熟悉的任务。
3.割裂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的错误观点
把感性熟悉和理性熟悉割裂开来,在哲学史上表现为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表现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区别。
从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飞跃从理性熟悉到实践的飞跃
1、从感性熟悉发展到理性熟悉是熟悉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实现这个飞跃的条件一是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二是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2、第一次飞跃是否可靠,理性熟悉本身无法回答。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从理性熟悉到实践的飞跃。这是熟悉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这一飞跃既指导了实践,又检验了熟悉。
非理性因素在熟悉过程中的作用
1.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的含义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能力,在熟悉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非理性因素包括:①情感、意志,它们不属于熟悉能力,而是一种精神力量。②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这类因素虽属于熟悉能力,但具有不自觉、非逻辑性的特点。
2.非理性因素的作用
动力作用。诱导作用。激发作用。
熟悉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熟悉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熟悉过程的反复性是指,由于熟悉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主观和客观的矛盾,人的熟悉往往要经过由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再由理性熟悉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熟悉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因而人类熟悉的发展也是永无止境的,表现为“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的无限循环。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3.熟悉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熟悉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人类的实践和熟悉的永无止境,要求我们不断地解放思想,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的先导,实践创新是理论创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