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运动与静止
唯物辩证法认为,运动和静止是辩证统一的: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区分事物,才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静止是运动的量度和环节,不承认静止,运动无法衡量,也无法理解运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渗透的。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形象地表达了动和静的辩证关系是
A.静不是动,动不是静B.静中有动,动中有静
C.动是必然的,静是偶然的D.动是静的原因,静是动的结果B。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世界上惟一不变的是变。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A。变是世界的本原B。世界上只有变,没有不变
C。变是绝对的,不变是相对的D。变与不变是绝对对立的C。否认运动及其绝对性,是形而上学世界观;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会导致相对主义诡辩论,它们都从不同方面割裂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11.物质运动与时间、空间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又是与时空观相统一的。物质运动就是通过时间持续性和空间广延性的变化体现出来的。时间、空间和物质的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物质是时空的内容,时空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不能脱离内容,是内容的表现。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可分割。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相对性最近,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团队利用一台粒子加速器,让两束原子在一个圆环轨道上做高速运动,发现这些原子自身的时间确实比外界时间慢了。这项实验进一步证实了作为物质运动存在形式的时间具有A.客观性B。有限性C。相对性D。一维性C。
12.实践构成了人类存在的基本方式
实践是人们实现某种主观目的的活动,它是人的生命之根和立命之本。从人与动物的区别看,“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唯心主义哲学、旧唯物主义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
A.坚持人的主体地位
B.坚持用辩证发展的观点去熟悉世界
C.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D.坚持从客观的物质实践活动去理解现实世界D人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生产人的社会联系、社会本质“,从而使自己成为“社会存在物“。实践构成了人类的非凡生命形式,即构成人类的存在形式。实践具有物质性、直接现实性、社会历史性等特点,具有变革自然的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形式。相对于意识而言,实践高于理论熟悉,它具有直接现实性在听完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讲课后,一些来自企业的学员感到有些失望,便问他:“你讲的那些内容我们也差不多知道,可为什么我们之间的差距会那么大呢?“这位企业家回答说:“那是因为你们仅是知道,而我却做到了,这就是我们的差别。“这句话表明了实践高于理论熟悉,因为实践具有
A。普遍有效性B。客观规律性C。主体能动性D。直接现实性D。
13.实践的主体、客体及其相互作用
一方面主体根据自觉的目的和计划,运用物质的、知识的和语言的工具或手段,能动的改造、熟悉、利用和欣赏客体;另一方面,客体本身的状况和规律又制约和限定着主体的一切活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制与超越的关系或限制中的超越,就是主体与客体互相作用的实质。人把握物质世界的实践环节主要包括:实践决策、实践目标的制订、实践的组织与治理、实践结构的检验人对物质世界的实践把握是在实践的运行过程中实现的,其基本环节有
A。区分实践活动的主体与客体
B。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C。实践主体依据目的、方案,借助手段作用于客体
D。完成、检验和评价实践活动的结果,进行反馈调节BCD。
14.安闲世界与人类世界
在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分化与统一的过程中,又同时形成了安闲世界和人类世界的分化与统一。安闲世界和人类世界都属客观实在。实践是安闲世界和人类世界分化与统一的基础。自然的“人化“过程同时就是形成和发展的过程。在人的实践活动中生成的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及其统一,构成了人类世界。安闲世界构成了人类世界存在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类世界形成之后又反过来制约天然自然,不断地改变安闲世界的界限;天然自然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转化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又不可避免地要参与到整个大自然的运动过程中。
15.意识的产生、本质和能动作用
意识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是人类所特有的反映形式。意识在本质上是物质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不是物质本身。从物质器官看,意识是非凡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器官,但不是意识的源泉。辩证唯物主义在肯定物质对意识决定作用的前提下,又承认意识在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中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广大农民在致富奔小康的过程中深切体会到:“要富口袋,先富脑袋“,这一说法在哲学上的含义是
A。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B。精神的力量可以变成物质的力量
C。精神的力量可以代替物质的力量D。先有精神,后有物质B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十分巨大的,但它的发挥又是有条件的,必须借助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人工智能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并不就是人的智能本身,更不会超过人的智能。
16.世界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关于世界的统一性问题,有两种不同的观点:一元论承认世界有统一的一个本原,世界统一于物质或者世界统一于精神;二元论认为物质和精神同为世界的本原,即世界有两个本原。唯物主义认为,世界上复杂多样的各种现象都是物质世界自身的表现,世界的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要坚持辩证法,反对形而上学。
17.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
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靠、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的特点。熟悉和把握事物发展的普遍联系及系统性能帮助我们正确地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使我们正确地开展科学研究和实践活动。世界是普遍联系的整体据媒体报道,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社会学家利用互联网技术做了一次实验,证实只要通过“电子邮件的6次接力“,一个人就可以同世界上任何一个生疏人联系上。这表明
A。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B。事物之间的联系都是人为的
C。世界的普遍联系是通过“中介“实现的D。是世界普遍联系的基础AC。联系的普遍性造成了事物普遍地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有关原理对漫画中所反映的工作方式进行辨析。
答案要点唯物辩证法的普遍联系原理认为,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整体,同时又包含各个部分,整体和部分是相互依靠的。整体由部分构成,但不是各个部分的简单总和。
人们所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也是一个整体,都有其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它可以而且应当通过分工合作的方式来完成。但漫画中所反映的这种工作方式把一项完整的工作
机械地加以分割,表面上看是把任务落实到人了,实际上是破坏了工作内部的有机联系,必然事与愿违。这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的工作方式。。
18.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必然得出世界是永恒发展的。相互联系包含着作用,而相互作用必然导致事物的运动变化。运动变化包含着三种方向,即上升的运动、下降的运动、横向的运动。发展是上升的运动或前进的变化。尽管世界有着下降的运动和横向的运动,但上升或发展的运动成为运动中的主流,所以世界表现为一个永恒发展的过程。
19.规律及其客观性
规律是事物内部的本质联系和发展的必然趋势。规律揭示的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的稳定性也就是它的重复性。规律的重复性不能理解为绝对的重复,绝对的重复是不存在的。社会规律的客观性不是指它不依靠于人的有意识的实践活动,而是指它不依靠于人的实践活动的目的、动机和意识。人们在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中,既要遵循自然规律,也要遵循社会规律。是否承认事物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在世界观上表现为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对立。决定论又分为机械决定论和辩证决定论。唯心主义决定论和神学宿命论从物质世界之外去寻找事物发展的决定力量,是一种伪决定论。马克思主义主张决定论,反对非决定论,同时也反对机械决定论,主张辩证决定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