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2004年水木艾迪考研辅导班政治理论课题型分析和大体答题技巧题型:选择题越45%,辨析题约18%,分析题约37%选择题:单项选择,即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考查基
2004年水木艾迪考研辅导班政治理论课题型分析和大体答题技巧题型:选择题越45%,辨析题约18%,分析题约37%选择题:单项选择,即有一项最符合题意的。考查基本知识,如:概念、观点、史实、政策等。要求准确,在把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比较出一个最符合题意的答案。方法上注重审题,要作仔细比较。例:模拟题一、2。2.马克思说:“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他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掘成的。”这表明人的才能A.劳动者 B.劳动对象 C.科学技术 D.治理方式不定项选择,即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符合题意的。考查概念观点的深入全面把握,史实主张的多层次全方位理解。要求准确、全面、深入地理解。方法上再复习时要前后融会贯通,在答题时反复推敲答案,将五个答案分成对错两列,随后排除错的,选取对的。例:模拟题二、16。16.从物质与精神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A.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B.精神对物质具有相对独立性C.精神不能转化为物质D.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不等同于事物自身E.观念的东西部能代替物质的东西选择题中有时事、形式、政策题目。辨析题:辨即辨别,析即分析。要求观点正确,言之有理,考查理解和分析的能力。方法上一要注重审题,二要具体分析,三要充分又简要地讲述理由。例如:“金钱是政治的母乳。”和模拟题三、2727.对于右图,甲说,这是一只鸟,已说,这是一只兔。这表明,人的熟悉结果是由熟悉主体决定的。分析题:有论述题,有材料题。论述题考查理论的综合应用。要求观点正确,论述符合逻辑,理论和实际问题紧紧相扣。方法上一要注重审题,二要对基本原理作出准确、完整、全面的论述,三在联系实际问题时要紧扣题目要求。例:模拟题四,30。30.邓小平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中如何正评价毛泽东思想?这一正确评价有何重大意义?材料题同样考查理论的综合应用。要求运用理论分析所提供的具体材料。方法上一要读好导语,二要仔细阅读材料,找出其中表达的观点或思想,三要针对提问,充分利用材料逐个回答。例:模拟题五,32。32.以下是关于我国水资源开发利用的资料:材料1中国可利用的水资源仅占世界的7%,全国人均淡水量24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20。1999年全国年污水排放量为606亿立方米,其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江河湖库。缺水的北方农业,采用传统的漫灌方法,浪费十分严重。1998年中国长江等流域发生特大洪灾,表面上水是多了,实质上是森林过度采伐,生态环境严重恶化,蓄水保水作用减弱所致。摘自《光明日报》2001年5月21日材料2当人类改造自然能力显著提高,有能力迅速将自然环境和物质转化为经济效益之后,就往往偏爱于眼前利益,忽略了所取得效益的由来和根本,演变为国家、地区、部门、集团对戏院的竞相占有,甚至导致总体失控,进而遭到自然界的报复。滥垦滥伐导致水土流失;围垦河湖滩地导致洪水泛滥;不注重珍惜和合理配置、节约、保护水资源导致干旱;超采地下水道之地面下沉等,都是明显的例证。摘自 水利部部长汪恕诚在全国水利科技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材料3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危机日益突出,把海水转化为淡水的海水淡化工程日益获得广泛应用。反渗透技术已相当成熟,并有约20年的经验积累,以成为海水制取饮水的最廉价的方法。目前世界淡化水日产量已达到2700万立方米,并以10%~30%的年增长率攀升。实施此项工程的不仅有中国,还有美国、俄罗斯、日本、意大利等许多发达国家的部分地区。其中美国有一家反渗透淡化厂规模就达到日产量38万吨。大型海水淡化吨成本一般在1美元左右或以下,在许多国家其价格与自来水价格相差无几或接近持平。相比之下,我国海水淡化事业进展缓慢,在整个40年的发展过程中每跨一步都要经历10年之久。1985年起步,1965年开始研究反渗透技术,1986年建设日产3000吨的海水淡化装置,1997年建成舟山日产500吨海水淡化装置,与国际水平相差甚远。造成我国海水淡化进展缓慢的根本原因是思想不够解放,担心海水淡化技术不可靠,成本过高等等。摘自《终获化工报》2001年3月10日材料4甘肃省张掖自古并不缺水,历史上黑河充沛的水量,曾经浇筑了河西走廊的辉煌,而张掖就位于河西走廊的腹地,人称“金张掖”。但是随着人口和耕地的增长,近几年来,谁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缓解水事矛盾,100多万张掖农民在调整农业结构的时候,把水的压力变为动力,以节约水为出发点,选择节水而高效的种植业品种,不仅提高了农民收入,实现节水域增收双赢,而且转变了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发展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并最终走向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摘自《人民日报》2001年5月22日请回答:①结合材料1、2,运用马克思注重关于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的原理,分析我国水资源问题的产生原因。②根据材料3,分析人们在解决水资源问题的过程中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矛盾转化原理。③结合材料4,分析人类在应对水资源的挑战的实践活动中主观目的和客观规律的关系。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