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试基本要求
1。复试时间、地点、科目、方式由招生单位自定。复试办法和程序由招生单位公布。复试一般在2008年5月上旬前结束。招生单位认为必要时,可再次复试。外国语听力及口语测试在复试进行,成绩计入复试成绩。2。对以同等学力资格报考的考生,一律加试。复试时,要进行本科主干课程和实验技能的考查,其中笔试科目不少于两门。3。少数民族地区仅指国务院有关部门公布的《全国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简表》中所列的民族自治区域。考生的少数民族成分网报时应如实填写,不得更改。4。为三区定向或委托培养的在职考生,户籍和人事档案须在定向或委托培养单位所在地,方可享受优惠政策。教育部依据硕士生培养目标,结合年度招生计划、生源情况及总体初试成绩情况,确定报考统考、MBA及法律硕士专业学位考生进入复试的基本要求,其中包括应试科目总分要求和单科分数要求;对应届本科毕业生和非应届毕业生实行统一的进入复试基本分数要求。对单考生参加复试的要求由招生单位参考教育部复试分数基本要求自定。经教育部批准的北京大学等高校自行确定本校复试分数线。各招生单位原则上按120%左右的比例进行差额复试。进行初试科目改革的学科专业复试差额比例可适当扩大,具体比例由招生单位自定。
预备复试,需要知道复试分数线,国家分数线一般3月底4月末出台。另外就是34所自定高校复试分数线,这34所高校会先于国家分数线制定本学校复试分数线。等国家分数线出台后,一些学校会根据录取比例制定自己学校的复试分数线。
分数线对考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中国教育在线考研频道每年都会为大家提供及时的分数线:2007年复试分数线及复试指导,同时提供复试全程指导,希望能都助大家一臂之力。
以下是网友提供的一些复试的经验,希望可以和广大考生共同分享。
第一集一些同学在初试复试前见过导师,或者已经很熟悉他了,于是以下的文字,送给那些不熟悉相关情况,而显得更无助的人。
大部分的同学,在初试和复试之间的时间,或者面试中,才会第一次见到导师,眼见着数个渊博或者半渊博的教授们一排坐在面前,就象面前立着一排大书柜,而且他们还会随便从这个书柜上的任意一本书上的任意一页来问你一个任意的问题。
有一点紧张,对不对?没关系,我会尽力告诉一点点我所知道的,或许能帮助你些什么。
1:面试之前的时间。
在之前的1到2个星期,最好在下了复试线之后,就马上和导师电话联系。电话号码在各个院系办公室都可以查到。先说清楚你的名字,告诉他你已经通过分数线了,现在很多情况都不是很明白,问了相关复试程序问题以后,就谈谈你对该专业的爱好程度,与关注程度,你看了些什么书,现在为了复试还该多看些什么等等。假如他语气很友善与平和,那么最后询问,是否能上门拜访,希望仔细了解相关情况,他答应了是最好的。
上门拜访的时候,适当的送一些小的礼品,导师给你讲课也很辛劳,何况是未来的导师,一点小小的礼品是应该的,不要很珍贵的东西,一些水果等就好了。所做的这一切,都是为了加深导师对你的了解与印象。在这个过程中,假如你在学术上,专业上很牛,那你就多谈专业方面的事情,假如,你不是非凡牛,你最好象他表示你对该专业极大的热情与希望今后跟随于他的愿望,究竟面试的人很多,他往往能印象深刻的不多,这样能非常深刻的加重他对你的了解。
2:注重服装要简单朴素干净,要象个实在的学生样子。
一定要表现的稳重大方,千万要谨慎,对自己不了解的事情,不要胡夸乱吹,也不要随便贬低谁,或者负面的评价谁。千万不要夸夸其谈。
我父亲曾有一个很年轻的学生,刚刚当副教授,那一年第一次招研究生,该男生面试前上门拜访他,第一句话就是:**老师啊,你们系那些老教授怎么不招生,你怎么年轻却招啊。或许他不过想表示对该老师年轻有为的赞扬,可是那个老师认为这是对他的不削,认为他没有带研究生的能力。刚好那个男生有是专科,而且排名中间,于是复试就没通过,而收了一个笔试分比他低的人。
还有一个真实的例子,导师问他:你最近看了什么书啊。他说我看了***。导师再问:相关内容的书你还看过谁写的呢?我看了****,不过那本太差劲了,比不上我看的前一本,于是数落一通,以表示他对学术问题如何如何深刻的评价。谁知道,那本书正是该教授去世了的导师写的,而且是他审的稿。于是~~~~~。总之就是第一印象不好了。
一定要作到谦虚,再谦虚,多谈对导师学术声明的仰慕与崇拜。之前最好多找些导师写的来看,可以去中国期刊网上搜索,一旦你对他的学术方向和重点研究问题很了解,那,你就上定了!
第二集
关于今年复试中的笔试,各个专业不同,在这里就不细说了。那些对该专业课不熟悉的人,在这么短的时间里要想复习好,就主要把握该书本的脉络,比如每一个章节的前言和综括介绍等等。
现在谈谈面试当天。
一般分为外语口试和专业口试2门,上午外语口试,一般是以系为单位举行。下午专业口试,一般是以专业为单位举行。
1:外语口试。A。口试老师。一般面试的老师都是该系外语比较牛的老师,象武大这样的重点大学,每个院系都有很多老师送去国外的大学当一到2年的交流学者,所以有不少老师外语都相当好,就算他们语音语调不好,至少也有非常强的用地道的英语来表达思想的能力,而且,听力都相当好,所以他能百分百分辨出你的口语能力如何。
我们系去年面试的是2个从哈佛回来的年轻老师,一个西装革履正坐着,一个抽着烟翘二郎腿的半躺在我们面前提问。一个是标准的美国口语,一个稍微差一点,不过提的问题很雕琢。
B:口试过程。一般自我介绍是必须要预备的,自己写好背好,大概500字左右,说2到3分钟。预备好的东西会说的很流利,这样能给他一个好的印象。一般包括这样的内容:名字,原来毕业院校,你平时的爱好爱好等,现在所报考的专业,你为什么报考该专业,你对该专业怎样的感爱好,对当前该业发展的简短评价,以及你预备以怎样的态度去研究该专业等等。
考试经常会包括其他一些内容,当然是专业方面的,假如你对专业词汇并不熟悉,那么你的自我介绍就最好预备充分一点,会占去一些时间,他就没时间问你别的问题了:P,而且一下子说了一大串流利标准的英文,他当然给你高分。
除了自我介绍,他们一般会考专业问题。形式不同,一些老师是直接问一些问题,假如他刚好研究你那个方向,你就惨烈一点点了,因为他对自己不太了解的本系专业,不会问太多,假如与你同行,那就问的更专业一点,他当然比你了解的多,而且还是英文!经常会有同学听不懂他提的问题,我们系当年是这样的,在你进考场之前,就每个人发一篇全英文的,有时候不同专业会发不同的,你稍稍预备一下之后,走到他面前,就必须上交那个稿子,然后你把用英文复述一遍,他再就该问你一些问题,和阅读理解差不多。假如之前你的自我介绍做的比较长比较具体,每个人考试时间又有限,那么他就问不了多少问题了。总之,这2个哈佛海归派问的问题是比较难得,一堆专业词汇,我听懂了大半,然后不给他再提问的机会,抓了2个题目就说了一通,大概是因为我自我介绍做的很成功,于是得了A。
C:要注重的问题。千万要预备,不要盲目就上场,主要是预备自我介绍,对本专业找一点概述性的段落背一背,这样当他问到涉及该问题的时候,你就可以把预备好的用上。千万不要对老师一个劲的提问,我听说一个女生,她口语还不错,可是把口试现场当成了学术讨论会,不断和老师争执和提问,或许让老师很没有面子吧,听说某些老师对她有些须意见。总之外语很牛的人,尤其是自认为很牛的人,不要在考场上炫耀,要知道考官见过的牛人多了。一句一句说完自己的观点,稍微发挥一点就好了。
第三集
经过了模模糊糊哩哩啦啦的英语口试以后,一身的冷汗在春风里吹干了,去食堂找口吃的,下午便是专业面试了。
同志们,可要警惕了。。。。。。。
教授们即使面上嘻嘻,骨子里也是如狼似虎,一般不会轻易放过你,一来为的是客观选拔国家人才,二来亮亮该专业的功底深浅,总之会让你知道这个研,是不好上的。
当然了,某些专业的面试很好混过,既然好混,在此便是不说。不过,凡是还是预计难了的打算,万一遇上个超级无敌大学究,也好过关。
据我所知,一般的教授去面试以前,心中还是事先稍微打了腹稿的,而且,大范围看来,专业面试也会有一定的规律可循。
1:题目范围——知道与不知道的。关于考问的专业问题,不会问的太难太刁钻,但是,就算他问的问题简??儅单,在你的问答里也可以挑出许多毛病。所以还是要记得第一集里我说的,千万不要胡乱扩展吹夸,对自己不了解的东西,一定要抱以谨慎的态度。假如他问的问题你实在不知道,也不要慌张,更不要胡扯一通的乱解释,只说:这个问题我目前还欠研究,虽然现在不了解,但是上研以后,一定跟随老师好好把这个问题钻研清楚。表示虽然现在你有不足,但是你今后会非常勤奋。在中国,态度问题,总是第一位的。
2:题目范围——联系实际关注热点。很多老师喜欢问一些很实际的问题,尤其是经济治理等联系实际紧密的专业。也有老师喜欢联系现在的热点问题,比如美伊战事。当然了,学院派还是居多,会抓理论不放,但绝对不会是很少见的。
3:基本范例问题——对教授的采访报告。A:为什么会报考这个专业,以及今后的打算。所以最好稍微预备一个小型的研究计划很简单的那种,比如你喜欢的感爱好的方向。假如你是跨专业考的,请问你以前的相关专业课程,请阐述和现在专业的联系与对你以后研究的影响等等。B:对于你所报考的专业,你曾看过什么闻名的书,作者,成书的朝代或者时间,书的编目方式,以及该本书的主要学术思想,有哪一条对你印象最为深刻,并请简单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