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培训首选门户 【报名电话:010-51290949】

中华硕博网

您现在的位置:硕博网首页 > 在职硕士 > 硕士资讯
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研大纲2004年修订情况根据党的十六大的有关精神,邓小平理论和“

第四部分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

一.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研大纲2004年修订情况根据党的十六大的有关精神,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004年考研大纲在2003年大纲的基础上作了重要修改,其基本情况是:1.课程的名称由邓小平理论概论改为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2.突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思想路线,将这两个问题扩大为第二章、第三章。这也是今年大纲新增加的两章。3.调整和合并了一些章节。一是将2003年的第五章和第六章合并为现在的第七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并将部分内容转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中形成第五章和第六章的内容。二是将2003年的第十二章和第十三章合并为现在的第十二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并删除了其中的一些知识点。4.在其他章节中,增加了一些新考点。在第五章增加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一节的内容。第六章增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第七章增加了“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治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第八章增加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第九章增加了“正确熟悉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及“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节的内容。第十二章增加了“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等内容。5.与此同时,新大纲对部分知识点作了调整和删简,对一些知识点做了文字上的修改。

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考查的知识范围

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1.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历史条件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聪明的结晶。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时代背景、理论基础和社会历史条件。2.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它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境界,把对社会主义的熟悉提高到了新的水平,对当今时代特征和总体国际形势作出了新的科学判定,形成了新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科学体系。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续、坚持和发展、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1.“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条件当代世界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国情与党情的新变化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现实依据。2.“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三个代表”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发展先进生产力是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础条件。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不断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归根到底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不断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害在坚持与时俱进,核心在坚持党的先进性,本质在坚持执政为民。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的科学体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强大理论武器,是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1.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和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这一思想路线有力地推动和保证了拨乱反正与全面改革的进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贯穿于邓小平理论形成和发展的全过程。党的思想路线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2.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内在要求和前提。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尊重实践、尊重群众,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根本体现。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个有利于”是判定我们一切工作是非得失的根本标准。3.弘扬与时俱进的精神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气的源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要通过理论创新来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1.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搞清楚这一问题的要害,是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邓小平同志对社会主义各方面的本质要求进行了阐述,把对社会主义的熟悉提高到了新的科学水平。2.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及其确立这一任务的依据。发展是硬道理,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现阶段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1.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含义和特征。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意义。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内涵。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目标和基本政策,三者有机统一,不可分割。4.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经验党领导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十条经验。这十条经验,覆盖了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是中国共产党理论创新的最新成果。

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发展战略1.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目标和步骤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三步走”的战略步骤。21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国发展战略的特点。2.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邓小平同志关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西部大开发战略及其意义。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全面繁荣农村经济。加快城镇化进程。实现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实行速度、结构、效益、质量的统一。3.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以及实施这一战略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提出和基本内涵。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和框架。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这一基本经济制度的依据。全面熟悉公有制经济的含义。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制度,确立这一分配制度的依据。确立劳动、资本、技术和治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原则。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共同富裕为目标,正确处理好收入分配的各种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制度人民民主专政是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专政。巩固和完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2.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紧迫性和长期性。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地统一起来。3.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的涵义、内容和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一个长期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社会主义文化即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社会主义的重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表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战略地位。正确熟悉和处理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辅相成。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社会主义教育科学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指导方针。3.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是与社会生产力和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提高相伴随的永无止境的历史过程。

“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祖国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邓小平同志“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和发展。“一国两制”方针政策的内涵。2.“一国两制”构想的实践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重大意义。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和纲领。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邓小平同志对当今时代特征的科学判定。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趋势。2.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和根本原则。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发展我国同世界各国的关系。中国外交工作的立足点。3.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反对各种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主要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依靠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要害,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保证。3.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按照“三个代表”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重要性。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内容。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