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2月12日
来源:考上网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导论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教材第17页。1、时代条件:时代主题从战争和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2、社建条件:总结
导论一、邓小平理论形成的条件:教材第1—7页。1、时代条件:时代主题从战争和革命转换为和平与发展;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深刻改变了世界面貌;2、社建条件:总结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总结苏联模式的特点和缺陷;3、改革条件:经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初步形成;第二阶段,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第三阶段,走向成熟,形成体系记住邓小平理论被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和国家的指导思想的时间和会议。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的两大理论成果:第10页。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简要了解其中的根据。三、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教材第12——13页。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因为依据的是同样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本内容源于马克思主义。另一方面,邓小平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因为是从国情出发,对马克思主义进行创新,将之推向新阶段。四、邓小平理论之所以能够成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教材第15页,四个“新”。五、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第18—19页。党的旗帜就是党的指导思想,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中华民族振兴的精神支柱。第一章邓小平理论的精髓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1、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含义:毛泽东首先对“实事求是”做了马克思主义的解释。实事求是的含义:第23页,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等讲演中做出。解放思想的含义:第29页,邓小平做出。2、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之间的关系:第29—30页,包括两个方面。3、为什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的精髓:既是邓小平理论的历史起点,又是邓小平理论的逻辑起点;邓小平理论的基本点和生命力所在;贯穿于邓小平理论体系。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重新恢复:1、批判“两个凡是”,支持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及其重大意义:第27页;2、发表两个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宣言书:《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92年南方谈话;要注意掌握两个宣言书各自起的不同作用。第28—29页三、“三个有利于”标准:92年南巡时提出。1、内容:第31页,2、理解:第32页,一个重点突出;体现两个统一;具有内在联系性;有利于排除干扰。3、“三个代表”是对“三个有利于”的直接继承和发展。第二章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一、社会主义本质论1、首要的基本理论问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2、为什么长期以来没有搞清楚这两个问题:第39—40页,把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把苏模神圣化,误学苏模弊端;3、为什么要搞清楚这两个问题:一为坚持,二为发展;4、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最新概括及其特点:最新概括:第42页,特点:第43—49页,突出了目的、生产力基础地位、价值目标、是个过程;5、发展生产力目标和实现共同富裕目标之间的关系:第47—48页,二者互为条件;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第50—52页包含四个内容: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和巩固的需要,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解决手段。三、发展是硬道理:第53—55页,1、和平要靠发展:落后就要挨打;2、坚持社会主义要靠发展:事实胜于雄辩;3、解决问题要靠发展:中国的国际地位问题,人民生活问题,祖国统一问题;4、把握时机解决发展问题。四、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科学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健全国家宏观调控,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第三章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及其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十三大提出,1、内容:第62页,两个方面,一是我国已是社会主义;二是还处于初级阶段;2、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原因:第63—64页,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实现四个“化”,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完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新技术革命浪潮兴起、知识经济、各国发展使现代化标准提高。3、正确认识长期性的意义:有助于克服急躁、要求埋头苦干、有助于树立信心。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意义:第66页,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依据,克服各种错误思想的武器,有助于解惑。(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