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培训首选门户 【报名电话:010-51290949】

中华硕博网

您现在的位置:硕博网首页 > 在职硕士 > 硕士资讯
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2月12日    来源:考上网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在考研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选择“跨校考研”——不论是为了重寻在高考中失落的名校梦,还是为了获得师从学术泰斗的机会,抑或

在考研大军中,有很大一部分考生选择“跨校考研”——不论是为了重寻在高考中失落的名校梦,还是为了获得师从学术泰斗的机会,抑或是出于对特定地域或城市的向往,甚至是为了一些不知由何而生的情结。考生们单纯或复杂的择校动因,将“跨校考研”推向考研话题的中心。

而在“跨校考研”当中,“跨考名校”是许多考生最理想的选择。有官方数字公布,“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报名人数达128.2万人,考生集中的热点高校、热点专业和热点地区与往年相比,基本变化不大;报考人数最多的10个招生单位仍是北京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吉林大学、厦门大学、复旦大学;其中,北京大学报名人数最多,约为2万人。”由此可见,跨校考研,尤其是跨考名校的竞争异常激烈。如何让自己在竞争中脱颖而出,是一场充满了智慧的力决。

理想看似遥远,却总是从现实起步。就让我们对“跨校考研”的探索,从这次调查开始——跨校考研调查

从2007年7月到2007年10月,《求学•考研》分布在全国各大高校的记者围绕“跨校考研”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调查。调查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从“985”院校、非“985”的“211”院校、其他本科院校三类院校中选取了24所展开调查,他们分别是: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技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吉林大学、山东农业大学、泰山医学院、中南大学、西南财经大学、成都信息工程学院、贵州大学、云南大学、广西师范大学、广西大学、广西民族大学、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安庆师范学院、阜阳师范学院、信阳师范学院。记者们深入各院校不同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班级,调查研究生的生源状况,了解本科生的考研意向。本次调查试图通过若干个散点的透视,管窥目前“跨校考研”的全豹,以期为广大学子提供一份最有价值的参考资料。

部分高校研究生班级生源状况

*在“985”院校就读的研究生班级中,约74.2%的考生来自非“985”院校的其他院校。

*在“211”重点院校的研究生院就读的普通院校毕业生比率达30%以上。

本次调查共采集了479个研究生样本,其中在“985”院校在读的研究生有194人,在非“985”工程的“211”重点院校就读的有188人,其他院校就读的有97人;通过对这些研究生所在班级的调查,我们整理出如下信息:

部分院校本科生考研意向

*地方重点大学有考研意向的人数比例为33.1%,地方普通院校为40.9%。

*在接受调查的省级重点院校考研学生中,98%选择了报考“211”重点高校。

*在接受调查的地方普通院校考研学生中,75%左右倾向于报考“211”重点院校。

接受调查的还有574名来自中西部的省市级地方院校的大学三年级学生。其中,就读于地方重点大学的332人中有31.3%已明确考研意向,就读于地方普通院校的242人中有40.9%已明确考研意向。

我们针对这部分已有考研意向的学生进行调查,并对他们的意向类型进行统计分析,整理出如下四个发现:

1.读研的主力军——普通院校本科生

我们调查的479个样本中,有47.2%本科毕业于非“985”的“211”院校,31.5%来自“211”以外的其他本科院校,两者相加接近80%。由此可见,目前在我国各类研究生院中,名牌院校的毕业生所占的份额不太大,非“985”的普通院校的毕业生才是读研学生的主要来源。据了解,这些学生中的大多数都曾为了跨入更好的高校而努力。

2.考研是高校生源的第二次洗牌

据悉,清华大学本校学生读研率近年来一直在30%以下,该校70%以上的研究生来自社会和其他高校以及科研院所,清华大学研招办主任郭老师认为,这是为了保证“研究生生源的多样化”。在采访中,很多院校研招办的老师们对“跨校考研”都非常支持,“生源多元化”已成为众多高校研究生院的一致追求。与此同时,广大考生高涨的跨校考研热情,正将考研变为高校生源的第二次大洗牌。

3.跨校考研无须担心“外校歧视”

很多考生一直都有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很多名校更喜欢录取名校的本科毕业生,来自二三类本科院校的学生在跨考名校时会受到歧视。有些考生甚至因此而惴惴不安,缺乏自信。那么,事实到底是怎样的呢?

实际上,名校导师都倾向于招收有研究能力的学生,而本校的学生不一定完全符合他们的选拔标准。中科院研究生院招生办主任高老师认为:“在中科院的研究生当中,全国各类高校的毕业生都有,正是他们形成了中科院‘五彩斑斓’的学术景象,促进学术交流,避免了学术的近亲繁殖。”外交学院研究生部韩老师举例说:“外交学院每年招收200名左右的研究生,其中有80%是跨校生。优秀的跨校生带来了他们母校的学术特长,和导师形成了互相促进的良好关系。”南开大学文学院传播学系系主任赵航教授、华中科技大学研究生招生办主任陈鹤老师也表示,能力才是考查学生的唯一标准,英雄不问出处,学校不会歧视其他院校的考生,也反对其他院校有这样的做法。

此外,报考本校的学生在考专业课时是否更容易考取高分呢?笔者的经历也可以反驳这一观点:笔者本科所在院校的专业在全国同类专业中排名前列,但在17位报考本校本专业的同学中,只有3人上线,其中还有1人在复试中被刷下。

4.考研热度存在地区性差异

通过对调研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知,西南、华南地区院校的学生的考研热度没有华中、华东地区院校的学生高。以西南财经大学2004级工商管理专业为例,该班58人,仅有18人打算报考研究生,其中保送生3人;贵州大学2004级计算机与信息技术专业有78人,也只有11人选择读研,其中保送生高达9人,也就是全班只有2位同学选择了考研。同时记者也了解到,在安庆师范学院的某班,目前2/3以上的学生都有考研计划;而山东的很多高校如曲阜师范大学、鲁东大学等更是国内闻名的考研重镇,这些高校将考研看作学校教学质量的体现之一,并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备考环境和各种支持。据了解,这种考研热度的不平衡状况,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就业压力差别和文化差异等因素有关。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