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在职研究生报考 > 在职研究生报考流程

2015年在职研究生复试核心规则

在职研究生网    zzy.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3日    来源:

2015年在职研究生复试核心规则

  2015年在职研究生结束了初试,但是年后的复试才最终决定2015考研的成败。短暂的休息放松之后,同学们也要提前了解、准备复试。特别是报考34所自主划线高校的同学更应该提早准备。几乎所有同学对考研初试已经非常了解,但是对于复试可能还不了解。特别是复试核心规则很重要,你必须深入了解!下面就由考试点考研专家为大家详细解读。

  什么是复试?

  复试是研究生招生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简单可以这样说,初试考察的是考生的应试能力,而复试考查的是考生的交流应变能力。前者考查形式主要是考试做题,而复试也叫做面试采用的形式是面对面交流,考查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和沟通交流能力等。

  还有一点同学们必须了解,教育部早就规定,考研复试必须采用差额复试。也就是说如果某专业过了复试线可以参加复试的有15个人,但是只招10个人。一般是按照1:1.2-1.5的比例通知考生参加复试。也就是说有5个人会被淘汰。即使考研初试考的不错,进了复试也不一定能被录取。

  其次,同学们必须熟知的一个重要原则是,考研最终能否被录取取决于初试+复试的总成绩。其中,很多高校规定,初试与复试各占50%的比重。因此,从这个角度讲,考完初试,考研征程只是完成一半,还有更艰巨的任务等着你。当然这只是其中一条规则,不同招生单位不同专业还有其他一些规则。

  复试主要内容

  以下就以上海交通大学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14年的复试方案为例,为同学们解读考研复试核心规则。

  注:上海交大复试规则是由各个院系自主决定的,没有统一的复试方案。

  复试也会对所需材料、流程、时间和地点等方面有详细安排,各个招生单位基本大同小异。最重要的是同学们现在要了解一下考研复试的核心规则:复试内容和录取原则(成绩计算办法)。只有掌握这些,才能明确自己现在复习的目标和重点。有计划有重点的展开复习,才能做到游刃有余笑道最后。

    上海交大电院复试内容包括四点。

    第一,专业素质和能力测试100分,考试形式以笔试或机考为主。

    第二,外语口语交流测试20分,主要以书面形式测试。

    第三,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能力测试60分,主要进行面试。

    第四,外语听力测试20分。其他招生单位考研复试内容基本都一样。只不过有的院校院系可能没有组织统一的听力测试,而是在面试口语的过程中一并进行了听力测试。

  总的说来,复试内容按照科目可以分为专业和外语两类。专业课复试一般采用笔试,也就是要做一套题。还有,理工科等还要上机考试或者做实验。外语测试包括口语和听力,内容主要是日常口语交流和专业英语测试。其中专业英语测试形式常见有笔译、口译和对话交流等。

  再进一步观察,复试总分200,仅专业课笔试就占了100分。另外,科研能力测试占60分,剩下的40分属于外语听力和口语。如果你是2015年报考上海交大电院,那么现在就应该按照这个分值比例,根据个人现状,进一步加强自己的长处,同时也要尽全力弥补短板。

  复试录取原则

  这是复试中最核心的规则。大家可以清晰的看到,上海交大电院按照从高到低排序方式择优录取。具体是:考生从成绩=初试分+复试分。考虑到初试总共500分,复试总共200分,可以看出,上海交大电院对初试成绩还是非常看重。当然,也不是说复试不重要。只是不像某些院校,初试和复试成绩要分别是按照权重分配,不是相加的关系。

  例如西安交通大学电气学院2014年考研复试工作安排中明确规定复试成绩要换算成标准分,而且占总成绩的40%。

  通过上述两所高校复试录取核心规则的比较,大家应该对考研复试有一定的了解。特别是复试总成绩计算方法很关键。相加与标准化换算并赋予权重两种方式对考生来说有利有弊。如果只是相加,那就很简单。如果要换算并加上权重,对考研初试成绩不太好的同学来说就是一个翻盘的机会。在复试中出色表现,完全有可能成为黑马。相反,初试即使考的很好,也有可能在复试时被比下来。

 想要了解更多在职研究生报名信息吗?请关注育龙在职研究生网育龙在职研究生网将会为你提供更多、更全面在职研究生招生信息。

发布者:chenping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ssxw/62853.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研究生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