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 > 同等学力报名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军事部分)(一)

在职研究生网    zzy.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9日    来源:育龙网

5.1 中国古代、近代战争

1.长勺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齐桓公二年(公元前684年),齐军攻鲁。当时齐强鲁弱。曹刿求见鲁庄公,认为庄公取信于民,得到“国人”支持,可以一战。两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相遇。庄公准备马上出击,曹刿加以阻止。等到齐军三次击鼓出击,曹刿抓住对方勇气衰竭的时机,发动反攻,击败齐军。曹刿望见齐军“辙乱旗靡”,断定不是诈败,才下令追击,取得全胜。
2.泓水之战。
春秋时宋楚之间的战役。齐桓公死后,宋襄公与楚争霸。周襄王十四年(公元前638年),宋攻郑,楚派兵救郑。两军战于泓水(在今河南柘城西北)。楚军正在渡河,宋将目夷主张乘机出击,宋襄公拒绝说:“君子不乘人之危。”等到楚军渡河,尚未排成阵势,目夷又请出击,宋襄公仍说:“君子不攻击不成阵势的敌军。”直到楚军排好阵势开战,宋军大败,襄公也受重伤。
3.城濮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周襄王十九年(公元前633年),楚成王率陈蔡等国军队围攻宋国,宋向晋国求救。次年,晋文公派兵进攻楚的盟国曹卫。晋楚两军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对阵。晋军选择楚军薄弱环节,首先击溃由陈蔡军队组成的楚军右翼。同时晋军主力伪装退却,诱使楚军左翼追击,然后回头夹攻,加以击溃,迫使楚军中间的主力也后退。战后不久,晋文公就成为霸主。
4.桂陵之战。
战国时期齐国围魏救赵的战役。周显王十六年(公元前353年),魏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今属河北),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孙膑以魏国精锐在赵,内部空虚,乃引兵攻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诱使魏将庞涓兼程赶回应战,又在桂陵(今河南长垣西北)设伏袭击,大败魏军,生擒魏将庞涓。
5.马陵之战。
战国前期齐国大败魏国的战役。周显王二十七年(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以田忌为将,孙膑为师,起兵攻魏。次年齐用孙膑计,以逐日减灶制造齐军大量逃亡的假象,迷惑敌人,引诱追击。待魏军追到马陵(今河南范县西南)险要地区,齐军万驽齐发,全歼魏军十万,魏将庞涓被迫自杀,魏太子申也被俘杀,从此魏的国势衰落。见《史记孙子列传》。
6.秦末农民战争。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战争。秦末赋役繁重,刑政苛暴,迅速激化了地主阶级和农民的矛盾。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率戍卒九百人在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县东南刘村集)起义。沿途农民纷纷参加,起义军迅速发展到数万人,并在陈县(今河南淮阳)建立了张楚政权。各地农民斩木为兵,揭竿为旗,纷起响应,一些官吏、儒生和六国贵族也相继卷入,反秦武装控制了关东大部分地区。陈胜派大将周文率起义军主力进攻关中,因孤军深入,遇秦将章邯反扑,战败牺牲,不久陈胜也为叛徒所害。但斗争仍继续发展,起义军领袖项梁渡江北上,与秦军在东阿、定陶血战。项梁战死后,项羽、刘邦为首的两支起义军成为反秦主力。公元前207年,项羽率兵在巨鹿之战中消灭秦军主力。同时刘邦也乘虚攻占咸阳,推翻了秦朝统治。
7.韩信破赵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前204年,汉将韩信率军数万攻赵,赵王歇及主将陈馀守井陉(今河北井陉北),所部号称二十万,数倍于汉军。韩信采用“陷之死地而后生”的战术,背水为阵,率军奋战;同时,遣兵袭占赵军防御薄弱的后方。赵军腹背受故,全部溃败,陈馀被杀,赵王歇也被俘。
8.楚汉成皋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楚汉战争中,项羽在军事力量上处于优势,刘邦处于劣势,两军在荥阳(今河南荥阳东北)、成皋(今荥阳西北)间相持。后项羽战败刘邦,占有荥阳、成皋,派大司马曹咎守成皋。公元前203年,曹咎率军渡汜水(在今河南荥阳境),欲与汉军决战,刘邦乘其半渡袭击,大破楚军,复取成皋。
9.赤眉起义。
新莽末年的农民大起义。西汉末年,土地兼并剧烈,阶级矛盾日趋激化。王莽代汉发后,又进行所谓“改制”,广大农民遭到更加深重的苦难。天凤五年(公元18年)青徐(今山东东部和江苏北部)一带发生大灾荒,琅邪(治今山东诸城)人樊崇在莒县(今属山东)起义,逄安、谢禄等起兵响应,聚众数万人。约定“杀人者死,伤人者偿创”。因用赤色染眉作标识,故称“赤眉军”。地皇三年(公元22年)王莽派更始将军廉丹和太师王匡率军镇压,在成昌(今山东平西)为赤眉军所大败。更始政权建立后,樊崇等曾表示愿意归向,因未得适当安排,乃于更始二年(公元24年)分两路进攻更始政权。次年会师弘农(今河南灵宝北),发展到三十万人,立刘盆子为帝,年号建世。不久攻入长安,刘玄设降。这时关中豪强地主隐蔽粮食,组织武装反抗。建世二年(公元26年)赤眉军因饮荒退出长安。次年在新安(今河南渑池东)、宜阳(今属河南)一带遭到刘秀所部的围击,樊崇等投降,起义失败。
10.昆阳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公元23年,绿林军进迫宛城(今河南南阳),不断取得胜利。王莽派王寻、王邑率军四十二万反扑,包围昆阳(今河南叶县北),用楼车和地道攻城。王凤等率起义军八九千人奋战坚守,刘秀等突围求援。各地起义军进援昆阳时,刘秀乘莽军轻敌懈怠,率精兵三千集中突破敌军中坚,杀死王寻。各军奋勇作战,城内守军也乘胜出击,内外夹攻,大破敌军,歼灭了王莽主力。
11.黄巾起义。
东汉末年的农民大起义。当时宦官专政,横征暴敛,豪族大地主又疯狂兼并土地,农民大量破产逃亡,成为流民。太平道首领张角秘密进行组织活动,十余年间,徒众达数十万人,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并提出“苍天(东汉地主政权)已死,黄天(农民阶级政权)当立,岁在甲子(即公元184年),天下大吉”的口号。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同时举行起义,起义军以黄巾裹头,因被称为“黄巾军”。他们焚烧官府,捕杀官吏,攻打地主坞壁,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东汉政府派皇甫嵩、朱、卢植等率军镇压,先后在南阳(治今河南南阳)、颍川(治今河南禹县)和河北地区为张角、张曼成、波才等所败。后来由于起义军缺乏作战经验,在东汉政府军和豪强地主武装的联合镇压下,先后在颍川、南阳失败。同时张角又不幸病死,起义军失去有力的领导者,河北黄巾军也先后在广宗(今河北威县东)和下曲阳(今河北晋县西)两战中失败,张角弟张梁、张宝牺牲。
12.官渡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汉末年,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自恃兵多粮足,建安四年(公元199年)率兵十余万南下。曹操兵少粮缺,以劣势在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相拒。次年春,曹操乘袁军轻敌,内部不和,两次偷袭袁军后方,焚烧其粮车和粮屯。袁绍所部军心动摇,纷纷溃散投降。曹操乘机全线出击,歼灭了袁军主力,奠定了统一北方的基础。
13.赤壁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东汉末年,曹操初步统一北方后,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率兵二十余万南下,孙权和刘备联军五万,共同抵抗。曹兵进到赤壁,小战失利,退驻江北,与孙刘联军隔江对峙。孙刘联军利用曹军远来疲惫,疾疫流行,不习水战,后方又不稳定等弱点,用火攻击败曹操水师,孙权大将周瑜和刘备水陆并进,大破曹兵。战后,孙权地位更加巩固,刘备据有荆州大部地区,旋又取得益州,形成曹、孙、刘三方鼎峙的局面。
14.吴蜀彝陵之战。
我国历史上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攻杀蜀将关羽于章乡(今湖北当阳东北),占领荆州。章武二年(公元222年),刘备亲率大军东下,自巫峡连营至彝陵(今湖北宜昌东),并得“武陵蛮”的支援,声势浩大。吴大将陆逊先坚守不出,直待蜀军疲惫,才在亭(今湖北宜都北长江北岸)决战,利用火攻,大破蜀军四十余营,刘备尽失舟船器械、水步军资,狼狈逃至白帝城(今四川奉节东北),次年病死。
15.淝水之战。
东晋击败前秦苻坚的著名战役。太元八年(公元383年),前秦苻坚强征各族人民,组成九十万军队,大举南下。他自称投鞭可以断流,企图一举灭晋。晋相谢安使谢玄等率北府兵八万迎战,在洛涧(即洛河,在今安徽淮南东)大破秦军前哨,苻坚登寿阳城,见晋军严整,遥望八公山(安徽凤台东南)上草木,以为都是晋兵,才有惧色。晋军进至淝水,要求秦军略向后移,以便渡河决战。苻坚想待晋军半渡时猛攻,乃挥军稍退。因各族士兵不愿作战,一退即不可止;鲜卑族和羌族的将领希望苻坚战败,以便割据独立;在襄阳被俘的晋将朱序也大呼秦军已败,晋军乘机渡水攻击,于是秦军大败,溃兵逃跑时闻风声鹤唳,都以为是追兵。谢玄乘胜攻占洛阳、彭城等地,苻坚逃至关中,后即为姚苌所杀。
16.隋末农民战争。
七世纪初年推翻隋王朝的农民大起义。隋炀帝时,剥削残酷,兵役徭役繁重,使田地荒芜,农民家破人亡。大业七年(公元611年)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首先爆发了王薄起义。同时在今山东有孙安祖、张金称、高士达、窦建德、刘霸道起义。两年后更有发展,在今山东有孟海公、孟让、郭方预、郝孝德、孙宣雅,在今河北有格谦等,在今陕西有向海明,在今甘肃有白瑜娑,在今广东有梁慧尚,在江淮地区有杜伏威、辅公和苗海潮等起义。此后起义军愈见增多,斗争地区也日趋广阔,形成了全国规模的起义高潮。大业十二年以后,逐渐形成三大支起义军,即河南的瓦岗军、河北的窦建德军、江淮的杜伏威、辅公军。起义军镇压地主阶级,歼灭了隋军主力,使隋朝统治土崩瓦解。这时地主官僚刘武周、李渊、王世充等,也乘机割据一方。大业十四年炀帝死,李渊利用时机在长安(今陕西西安)称帝,建立唐朝。
17.唐末农民战争。
九世纪中叶反抗唐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唐末土地高度集中,赋役繁重,阶级矛盾异常尖锐。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数千人在长垣(今属河南)起义(一说起义于乾符二年)。次年,攻克濮州、曹州(今山东曹县西北),众至数万,黄巢聚众响应,与王仙芝合兵。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镇农民也纷纷起义,进攻州县。三年汝州大捷后,王仙芝与黄巢等分兵,转战于今河南、山东、安徽、湖北、江西间。其间王仙芝曾一再动摇,后于乾符五年在黄梅大败,为唐军所杀。余部由尚让率领,与黄巢所部起义军会合,并推黄巢为领袖,号冲天大将军,年号王霸,人数发展至十多万。南下强渡淮河、长江,经江西、浙西,进抵浙东,开山路七百里,攻克福建诸州郡。王霸二年(公元879年),入岭南,攻克广州,众至百万。转即率军北伐,发布檄文,声讨唐室。起义军取道桂林,编 沿湘江而下,进抵潭州(今河南长沙),旋经鄂州(今湖北武昌)东向,歼灭唐军张部,由采石渡长江,进军淮北,攻克东都洛阳。王霸三年底(公元881年初)进入长安(今陕西西安)。巢即皇帝位,国号大齐,年号金统。因黄巢没有建立过比较稳固的根据地,长安为敌军包围,物资供应困难,被迫撤出。后又以全力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三百日不下,遭受很大损失。金统五年(公元884年)退至泰山附近,战斗失败,黄巢不屈自杀。这次大起义英勇斗争达十年之久,遍及今十二省区,沉重打击了当时的封建统治,从此唐王朝名存实亡。
18.元末农民战争。
十四世纪中叶推翻元朝统治的农民大起义。元朝末年,政治腐败,土地高度集中,以蒙古贵族为首的各族封建统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压迫日益严重。同时水旱灾害频仍,黄河一年之间即决口三次。广大农民流离各地,出现了“剥树食其皮,掘草食其根”的景况,阶级矛盾迅速激化。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韩山童等首先利用白莲教发动起义,以红巾为号,揭发蒙古贵族的残酷剥削,号召治河民工参加。韩山童失败牺牲,其徒刘福通在颍州(今安徽阜阳)继起斗争,迅即发展至十余万人,称红巾军。各地纷起响应,徐州有芝麻李、彭大、赵均用等,濠州(今安徽凤阳)有郭子兴、孙德崖、朱元璋等,襄阳有王权(布王三)、孟海马等,蕲水(今湖北浠水)有徐寿辉、彭莹玉、倪文俊等。刘福通拥立韩山童子林儿为小明王,国号宋。徐寿辉亦建立天完政权。起义军攻城占地,打击地主阶级,开仓济贫,得到群众拥护。不属红巾军系统的,高邮张士诚,浙东方国珍,亦乘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gctwk/yw/20090629/1984326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研究生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