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 > 同等学力报名

GCT考试语文知识连载(历史部分)(二)

在职研究生网    zzy.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9日    来源:育龙网

1.2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

1.21 知识体系

基本特征:封建大一统时期。
1.政治。
秦汉时期专制主义醒爰ㄖ贫鹊玫浇⒑凸獭?BR(1)政权更迭。
1)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由于秦的暴政,公元前207年秦末农民战争推翻秦朝。
2)四年楚汉战争后,公元前202年西汉建立。
3)公元9年,王莽改制,西汉结束。
4)25年,刘秀建立东汉。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瓦解东汉政权,东汉名存实亡。
(2)重要制度和重大事件。
1)秦国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
2)汉朝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汉初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政治上汉初郡国制与封国制并存,铲除异姓王,稳定边疆。汉武帝实现“大一统”。东汉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以“柔道”治理天下,重用文臣,加强监察制度。出现光武中兴。发展选官制度,实行察举制。
3)东汉豪强地主势力发展,外戚宦官专权,导致统治黑暗。
4)为加强对百姓的管理,两汉实行编户齐民。
2.经济。
秦汉时期封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1)经济措施。
1)秦朝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车轨。
2)汉初休养生息、轻徭薄赋、重农抑商。汉武帝稳定货币。东汉释放奴婢、鼓励开荒、提倡节俭。
(2)经济恢复和发展的表现。
1)西汉初期出现“文景之治”、汉武帝时期经济繁荣,东汉光武帝时出现“光武中兴”。
2)农业:农具改进,水利事业发展,农耕区域扩大,人口增加。
3)手工业:冶铸、纺织、制漆、煮盐、造船技术进步。
4)商业城市繁荣。
3.民族关系。
秦汉时期以汉为主的多民族国家格局形成。
(1)匈奴。秦朝派蒙恬征伐匈奴,修长城加强边防。汉初由于国民有限与匈奴实行“和亲”政策,汉武帝时对匈奴三次作战,稳定北部边郡。汉元帝时,昭君出塞密切汉匈关系,双方和睦相处。东汉时窦固、窦宪两次出击北匈奴,解除北匈奴对东汉和西域的威胁。
(2)西域。西汉张骞两次出使西域。公元前60年,设立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 中央政权的开始。东汉班超经营西域,密切西域和内地的联系。
(3)西南夷和百越。秦朝统一越族地区,加强对西南地区的统治。汉武帝在西南夷地区和南越设郡,进行有效统治。
4.对外关系。
秦汉时期中外交往开始发展,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日益扩展。
(1)交通。汉朝开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开辟中西交通新纪元。
(2)东亚。秦汉和朝鲜、日本密切往来,经济文化交流频繁。
(3)西亚。安息在汉朝和大秦之间通过丝绸转手贸易,大获其利。
(4)欧洲。97年甘英出使大秦,到达波斯湾。166年大秦遣使来汉通好,留下中国同欧洲直接往来的最早记录。
5.文化。
秦汉时期统一与多样化有机结合,中外交流频繁,成果世界瞩目。
(1)科技。西汉制订“太初历”,留下世界最早有关太阳黑子的最早记录。东汉改进造纸术。张衡发明最早测定地震方向的仪器地动仪。出现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医学上编订《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有名医张仲景和华佗。
(2)宗教。佛教传入和道教兴起。
(3)哲学。出现唯物论者王充。
(4)历史。司马迁著《史记》、班固著《汉书》。
(5)文学。流行汉赋和乐府诗。
(6)艺术。绘画、雕塑等达到较高水平。
1.22 要点详释

1.秦完成统一的条件。
(1)客观条件
1)社会经济的发展,使各地联系加强,为统一提供了物质条件。
2)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废除分封制度,实行县制,有利于中央集权,为大一统的封建国家的建立,奠定了政治基础。
3)民族之间联系日益加强,形成了以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融合趋势。
4)长期的争霸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实现了局部的统一。
5)广大劳动人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统一。
(2)主观条件
1)秦国商鞅变法比较稳定,建立了比较巩固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秦国新兴地主力量强大,经济发展迅速,军队战斗力强。
3)秦国实行了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又广泛招纳人才,再加上秦王赢政的雄才大略,终于用十年的时间灭六国统一全国。
2.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
儒家思想成为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思想的主要条件是,儒家思想宣传的仁政和伦理道德,有利于调整封建统治关系,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汉武帝时,随着中央集权的巩固,统治者迫切需要以思想上的统一来加强政权上的统一。董仲舒改造了儒家思想,使其吸收了法家的中央集权主张和道家等各派主张,提出“君权神授”,适应了时代的需要。儒家思想为封建国家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提供了理论基础。汉武帝为提倡儒学,兴办中央太学和郡国学校,推动了封建教育的发展,形成了以儒学为主导的从中央到地方的教育体系。但儒家学说也束缚了思想,禁锢了人们的探索精神,不利于科学文化的进一步发展。
3.重农抑商政策。
封建经济的基本特点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农业在整个社会中占重要地位,以农为本的重农抑商政策是我国封建统治者一贯奉行的经济政策。重农抑商政策产生于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变法中第一次明确提出,以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将其作为基本的经济政策。在中国封建社会初期,重农抑商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政权。如西汉初期的重农抑商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但是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品经济的不断繁荣发展是必然趋势,人为的抑制其发展必然违反经济发展规律。所以在封建社会后期,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违反了经济发展规律,抑制了经济的正常发展,导致中国在近代落后于世界发展的步伐。
4.秦汉经济恢复发展的条件。
1)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
2)国家统一、安定,秦汉“大一统”局面的形成,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创造了前提条件。
3)统治者的统治政策有利于经济发展。如秦朝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汉初的休养生息政策、光武帝调整统治政策使经济得到恢复发展。
4)水利工程的兴修为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
5)生产工具的改进,先进技术的推广如牛耕、铁农具的普遍使用、耦犁法和犁耕法的出现、耧车、水排的发明等提高了生产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6)广大劳动人民的辛勤劳动直接创造了先进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
5.秦亡汉盛的主要原因。
秦汉都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建立初期的重要历史朝代,但是秦朝仅仅存在15年,二世而亡;而汉朝存在了200多年,并一度出现了盛世局面。其主要原因是:
(1)秦朝是由秦国经过残酷的兼并战争,统一六国建立起来的,统治者在强权之上树立了自己的地位。西汉则是统治者在亲历了农民战争之后,推翻秦朝的暴政,建立起政权的统治者比较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
(2)秦朝统治者推崇法家思想,注重实行严刑酷法,导致社会矛盾激化,社会生产遭到破坏。汉朝统治者推崇新儒学,西汉初年的几位皇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恢复发展了生产,缓和了阶级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3)军事上秦经过十年统一战争后,社会生产遭到很大破坏,经济凋敝,又移民戍边、修长城,繁重的兵役徭役导致人民无法生存,这是导致秦亡的重要因素。汉武帝则是在经过几十年的休养生息之后,国力强盛的条件下彻底打败匈奴,保障了北部边郡的安定,有利于人民的生产生活。
(4)赋役上秦增加徭役负担除了军事因素赋役沉重外,还为了满足个人享受而大举修宫建陵,引起人民不满。汉武帝除了军事因素外,征役还为兴修水利,如修建六辅渠、白渠、治理黄河等,这些举措都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易于得到百姓的支持和理解。
6.汉武帝的大一统。
(1)出现条件。
1)国家统一,西汉初年政局稳定,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创造了政治条件。
2)经济上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积聚了一定的社会财富,社会经济恢复发展,为“大一统”局面的出现奠定了物质基础。
(2)主要措施。
1)政治。改革官制,加强皇权;选择人才,实行刺史制度,加强朝廷对地方官的控制,削弱王国势力;抑制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
2)军事。出兵匈奴,进兵南越。
3)经济。统一货币为“五铢钱”,盐铁官营,征收工商业者税收。
4)思想文化。“黑黜百家、独尊儒术”。
(3)影响。使秦创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得以巩固,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继续发展,奠定了封建正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7.汉朝的陆上“丝绸之路”与海上“丝绸之路”。
(1)主要形成原因。国力强盛,社会经济的发展;张骞沟通与西域的关系,西域都护保护商旅往来,为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奠定了基础;古代商人不惧风浪。勇于探索。
(2)路线。陆上“丝绸之路”:从长安往西,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安息,从安息转运到西亚和欧洲。海上“丝绸之路”:从广东沿海港口出发,向西沿海岸线、印支半岛南下,绕过今马来半岛,出马六甲海峡,到孟加拉湾沿岸诸国,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
(3)影响。
1)加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中国的丝绸、铁器和许多生产技术由此西传,许多外国货物也进入中国,佛教经由陆上“丝绸之路”传入中国。
2)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从海路沟通了东西方外交关系,拓展了中国、亚洲濒海地区、欧洲一些国家的外交活动范围。
3)说明当时中华文明的影响、汉朝政府的外交活动与中外经济交流、文化交流,都有了明显的拓展,开始突破了仅限于周边近邻的范围,走向西亚、欧洲。
8.郡县制。
由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封建制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逐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战国时在边郡分设县,逐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中国,分全国为三十六郡,下设县,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成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权组织的一部分。参见“分封制”。
9.封禅。
战国时齐鲁有些儒士认为五岳中泰山最高,帝王应到泰山祭祀,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目的在于宣扬天命论,麻痹人民。
10.焚书坑儒。
秦始皇统一中国,新兴地主阶级取得巨大胜利,但奴隶主贵族不甘心失败,他们仍在意识形态领域内为复辟旧制度制造舆论。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213年),博士淳于越反对封建主义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要求根据古制,分封子弟。丞相李斯加以驳斥,主张禁止儒生以古非今,以私学诽谤朝政,在思想文化领域实行地主阶级对奴隶主阶级的专政。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对不属于博士官的私藏《诗》、《书》等亦限期缴出烧毁;有敢谈论《诗》、《书》的处死,以古非今的灭族;禁止私学,欲学法令的以吏为师。次年,卢生、侯生等攻击法治和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派御史查究,将四百六十多名反动儒生坑死在咸阳。
11.约法三章。
秦末农民战争中,刘邦(汉高祖)于公元前206年占领秦都咸阳,废除秦二世对赵高复辟集团的严刑苛法,召集关中诸县“父老”、“豪杰”,宣布保护地主阶级的法令,“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称为“约法三章”。
12.楚汉战争。
刘邦战胜以项羽为首的复辟势力、重新统一中国的战争。公元前206年,秦亡后,项羽恢复分封制,实行分裂割据,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gctwk/yw/20090629/1984311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研究生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