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夫在锦州石化公司做了十几年的员工培训工作,现任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同时兼任公司培训中心主任。他和谈起做培训中心主任的酸甜苦辣。当年,国有企业“办社会”的重要职能之一就是办教育,从中小学到技工学校、再到职工大学,一应俱全且兴盛至极,王家夫实际成了国有企业的“教育局长”。伴随着国有企业体制和机制的全面改革,企业“办社会”的职能逐渐萎缩,“企业教育”也由盛而衰,这就给企业员工培训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冲击。
王家夫花费了大量时间和精力,研究了美国、日本和加拿大等国的职业教育模式,他认为,中国的职业教育,最可行的是走一条既有行业支撑,又有企业支持的校企合作办学道路。
基本框架
王家夫的观点,并非单纯的理论探讨。事实上,他已作了充分的调研,基本形成了一个大胆可行的校企合作方案。
2000年前后,锦州石化公司实行减员增效等一系列人事制度改革,一大批员工通过下岗、分流、买断等形式离开了企业,其中不乏一定数量的技术型员工。作为企业员工培训工作的组织者,王家夫面对这样的形势忧心忡忡:“企业流失了不少技术人才,有些工种和岗位已经青黄不接了!”
与此同时,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正面临着几乎无路可走的窘境:办学层次不高、办学规模不大、办学方向不新。这样的形势下,企业办的职工大学和原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采取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申办高职院校成为必然。2002年1月,经辽宁省政府批准、教育部备案,原锦州石化职工大学与辽宁省石油化工学校合并,成立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省教育厅与锦州石化公司签订了“共建协议”,学院实行校企合作办学体制。共分为3个校区,在校生5000多人,设置专业25个,主要面向石油化工行业。
从2002年初到现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的校企合作之路已经走过了6个年头。那么,效果如何呢?王家夫称这是一次破冰之旅,并用“楔入式深度融合”来概括校企合作的发展。
在校企合作的很多环节,关于资产“是你的还是我的”的争论始终不绝于耳,资产权属问题仍是难以突破的瓶颈。对此,王家夫的观点是不要考虑资产归谁的问题,要考虑能否为我所用的问题。三方投资建设实训基地就是很好的例证。现在,学院和锦州市燃气总公司合作建设了燃气实训中心,和海尔集团合作建设了辽西地区制冷实训基地。
在校企合作中,还有一个关键性难题,那就是人事问题。在采访中了解到,在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除了党委书记王家夫在锦州石化公司兼任职务外,院级领导、中层干部,还有普通教师,有很多这样“双任职”的情况,人事方面达到了楔入式深度融合。几年下来,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构筑了“资产不变、人事融合、资源共享”的基本框架。柳暗花明在校企合作实践中,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进行了专业建设的大胆创新,推行多样化的“工学结合”模式。学院成立了由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学院专业教师组成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校企双方共同分析和确定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专业建设方案,采取“专业+服务”、“专业+公司”等与企业现场接轨的专业建设途径。学院石油化工生产技术专业被确定为国家级专业教学改革试点专业、省级品牌专业,改革方案被评为辽宁省教育科研二等奖。截至目前,学院已有4个专业被确定为省级示范专业。
学院在对毕业生和就业基地企业进行跟踪调查的基础上,深入探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每个专业至少选择3门核心课程进行基于工作任务的“工学结合”改革;建立与企业进行教学内容遴选的互动工作机制,每年定期调整更新一次教学内容,课程设置力求职业性和实践性;以各专业所涉及工种的国家职业资格标准并结合企业实际设置课程,及时吸纳企业一线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标准、新设备等内容,引进了具有现代石化企业特点的HSE课程体系。在教学中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在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合作的基础上,编写切合实际的校本教材。
资源在共享中发展壮大,学院和企业迎来了柳暗花明的发展机遇。在采访中,王家夫举出这样两组数据,颇能说明校企之间互惠共赢的和谐发展势头。
一组数据是:校企合作实现了师资、设备等方面的资源共享,学院每年节省开支200多万元;锦州石化公司每年无偿接收1500人(次)学生实习,学院节省实习费用30多万元;锦州石化公司投入11000平方米房产,外加设备投资约为1200万元,与学院合作创建了实训基地,今后每年仍以300万元的规模追加投资;此外,锦州石化公司平均每年接收学院毕业生就业达70多人。
另外一组数据是:学院承担了锦州石化公司全部的员工培训任务,每年大约1.2万人(次)接受培训;每年大约有1500名员工在学院接受职业技能同级和升级鉴定;学院与天津大学合作,建设工程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几年来为企业培养了75名工程硕士;2003年,锦州石化公司申办了辽西地区第一个博士后工作站,工作站由学院南校区负责全程管理。
拓宽突破
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吸引了职业教育界关注的目光。2007年10月20日,全国职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学习制度创新”专题研讨会在这里举行。
据介绍,这次研讨会主要针对新形势下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制度创新进行了探讨。参加研讨会的有来自全国各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分管职业教育的局长、处(科)长、教研科室主任、研究员等,有职教中心负责人,各职业院校领导、教务处长、教师,还有教育部高职高专化工技术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上海华东师范大学职成教育研究所、沈阳市职业与成人教育研究室的领导和专家。与会人员对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给予充分肯定和赞赏。
在积极探索“工学结合”办学模式的同时,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发挥学科优势,全面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继续教育处处长刘爱民介绍,该院结合办学条件和锦州就业市场情况,以二产工种培训为主,重点培训维修电工、维修钳工、电焊工等工种。在培训中,他们采取集中培训、分散培训、订单式培训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始终保持了较高就业率。制冷设备专业采取了订单式培养形式,第一期学员的就业率就达到了60%以上。
截至目前,辽宁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已经开展普惠制就业培训7个工种、3期学员,共计869人。刘爱民告诉,他们今后将积极开展与各个中专学校的联合,充分挖掘利用培训资源,重点对下岗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进行培训。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gctwk/kyzx/20090629/1984287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