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同等学力在职研究生 > 同等学力考研

清华大学工程硕士教育的开拓创新之路

在职研究生网    zzy.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4年08月19日    来源:育龙网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教育领域,七年的时间沧海一粟。但对于工程硕士教育,七年发展取得的成绩无疑是令人瞩目的。在国家级教学成果奖颁奖大会上,《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获得了特等奖。对此,该成果的完成人之一、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认为这个奖的意义更在于鼓励,“教育的成就不是短时期能表现出来的,是需要通过长期的积累才能看出它是如何起作用的。军事家打一场仗,就可以判定他是不是军事家。政治家采取一定的条文政策也可在三五年的短期内见到效果。而教育没有十五到二十年,连初见成效都不敢说。很多教育家都是努力奋斗一生,成果在身后多年才能显示出来,所以搞教育的人不能急于看自己的成果。工程硕士教育是一个新事物,刚刚起步几年,我们的研究成果只属于开创阶段,得奖并不能说明成果是如何成功,只能说明社会对我们的一种鼓励与支持。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我们、需要后来人去努力。”但毕竟,开拓者的路是永远充满荆棘的。仅就这一点而言,我们没有理由不走近《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去揭开它的神秘面纱


——题记


在工程界,工程硕士教育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从1996年的9所招生院校、10个工程领域,年招生数千人,发展到2004年的180家培养单位、38个工程领域,年招生3万余人,在学研究生近10万人,获得学位超过3万人,工程硕士教育已成为我国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一种专业学位。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工程硕士教育为5000余家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中西部地区和国防军工部门培养了一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应用型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企业盛赞工程硕士既是“雪中送炭”,又是“锦上添花”。
工程硕士教育的实施是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1997年国务院学位办正式通过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教育部决定成立全国工程硕士教育指导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由时任我校校长的王大中院士出任第一届主任委员,秘书处挂靠在我校。七年多来,我校联合西安交通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组成项目组(以下简称项目组),在“教指委”的领导下,对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积极研究,初步建立了一套工程硕士教育的培养和管理机制,即:高等院校自主与自律相结合的办学运行机制,培养单位自评基础上的政府评估监督机制,以及在 “教指委”导与协调下的专家咨询机制,为我国工程硕士教育的机制创新开拓了一条新路子。以《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机制的创新与实践》命名的这一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特等奖。

时代的需求与呼唤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蓬勃发展加速了社会对人才的渴求。我国加入WTO后,如何提高我国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性愈显突出,而缺乏既懂工程又懂管理的骨干人才成为许多企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创立一种新的教育模式,为企业培养出既具有创新能力又靠得住用得上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探索一条教育改革的新路子势在必行。
谈到这个问题,工程硕士教育研究成果负责人之一、我校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陈皓明教授说,上世纪八十年代研究生培养制度建立后,硕士生的培养比较成系统、成规模,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入校,一般都要经过三年左右严格的科研方面的训练。由于当时很多高校、科研机构人才缺乏严重,当时我国培养博士生的能力又较弱,因此硕士的培养是偏学术型的,大量毕业生选择到高校等学术和科研单位就业,工业企业无法吸引更多的高级人才。更重要的是,即使毕业生选择了企业,也很难适应企业的实际情况,“留不住”成为又一大难题。
面对国民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审议通过设置工程硕士专业学位,工程硕士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专业学位之一。“培养应用型人才,这是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目标的核心所在。”陈皓明强调说。
然而,工程硕士作为一种新兴的专业学位,作为一种依中国国情而发展起来的中国特色的教育形式,没有成形的办学模式可供遵循。工程硕士教育如何保质保量地实现培养目标?由于工程硕士招生对象为工业企业的在职人员,如果按照常规做法,实行学校关起门来的培养模式,招生对象既无法脱离岗位来校学习,也有悖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的。摆在面前的路只有一条:开拓,创新。
机制创新为工程硕士教育健康发展开新路

根据社会的需求,依据工程硕士教育的特点,要实现工程硕士教育培养目标并能保证培养质量,必须创建一条与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不同的道路。“研究生培养三个方面很重要:一是招生,包括招生方式和考察重点,如何选择具有综合素质和研究能力的生源;二是培养模式,如何使学生在不脱产的情况下保证学习质量;三是按照研究生学位条例,在这种培养模式下如何确定论文的要求。工程硕士教育要抓住这几个环节,进行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上的创新。”陈皓明说。
“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突出创新”,在这一理念下,通过充分的调研和分析,项目组牵头构建了由“教指委”、专家组以及培养单位组成的塔式的研究群体,形成了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创新与实践模式,并最终提出了四项创新性成果:创建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标准,创建工程硕士的质量保证体系,创建两段制人才选拔方式、注重考察综合素质和能力,创建工程硕士教育的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
学生培养质量是教育的永恒追求。工程硕士教育明确提出工程硕士是与工程职业资格相联系的专业学位,它与工学硕士处于同一层次,但体现不同特色,更强调应用型。在这一培养目标和要求之下,根据突出“厚基础理论,博前沿知识,重实际应用”的教学思想,项目组提出“双导师制”,改革课程内容,率先突破研究生按学科培养的框架,并制订了新的论文质量参考标准。
“工程硕士更着重于发现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在课程内容上,既要把最基础的知识传授给学生,也要把最前沿的技术成果带进课堂。”陈皓明说。在过去七年里,项目组培育了100多门适合工程硕士特点的公共课件和网络课件。
“双导师制”是工程硕士教育的特色之一。由于培养对象为不脱产的在职人员,为了保证其顺利地进行课题研究,同时又发挥他们拥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特点,工程硕士除学校的导师之外,还要在企业里聘任一位导师。“研究生必须做研究,因为研究生大量的知识来自于研究的过程,而不是课堂教学。研究课题的确定必须结合自己的职业,在实践中抽取研究课题是很难的事情,因为实际问题更加复杂,这是对工程硕士的考验。校内导师对实际问题不一定熟悉,所以必须由企业导师发挥作用。学校导师与企业导师共同指导、相互弥补,这就保证了工程硕士的培养质量。”陈皓明说。
由于工程硕士教育牵涉领域较广,原有的按学术型培养方式的学科分类已不能满足要求。2001年,成立工程领域规范小组,在一年的时间里,研究规范了38个工程领域培养要求。另外,为了监控质量,还专门成立了质量分析小组和培养指导小组,质量分析小组监控入学、论文和课堂等质量,保证工程硕士教育沿着健康的道路发展。培养指导小组下设38个工程领域教育协作组,根据各领域的特点,确定了指导性培养方案、核心课程及教学大纲。
另外,考虑到校园学习氛围和学习资源等优越性,工程硕士在五年学习期内,一般要保证半年以上的在校学习时间。而对于研究生培养条例规定的硕士生发表论文的要求,工程硕士可以以专利、工作报告、设计图及大的设计工程等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成果替代,这既体现了工程教育硕士灵活的培养特点,也能充分发挥了他们的特长。对于论文,项目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订了工程硕士论文学位论文质量参考标准,并在180家培养单位中应用。
“两段式”人才选拔方式是工程硕士教育的又一亮点。“虽然统一考试看上去比较公平公正,但在职人员没有专门时间备考。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实践经验,有很多实际问题在他们脑中思考,这恰恰是培养研究生最重要的。为了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更加科学地选拔人才,在国务院学位办的支持下,工程硕士教育创建了‘两段制’的人才选拔方式。”陈皓明说。这种方式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2年的认真研究才最终确定下来的,在2003年开始试点后,受到了各方的一致好评。“两段制”人才选拔方式是指入学资格考试(简称GCT,类似于GRE)和各校自主考试相结合的方式。GCT测试包括语言表达能力、数学基础能力、逻辑推理能力和外语运用能力四部分,重在测试考生的综合素质,成绩有效期为两年;第二阶段考试由各校自定,重在测试专业水平与实际能力。两段考试相结合,最后由学校自定录取分数和标准。
由于工程硕士要收取一定的费用,为了不使学校单纯追求经济利益并且保证人才培养质量,项目组还专门建立了对培养单位资格的认证制度,对申请新增工程领域的评审制度、质量分析和跟踪调研制度,以及培养质量评估制度等质量保证体系。同时,还实行了工程硕士教育的自主办学的运行机制,使学校在“教指委”的监督下拥有自主招生权利并逐步推进学校自定招生规模。“我们强调在自律的基础上把自主权放给学校。没有自主就没有活力和动力,没有自律过分地强调自主就会失去稳定与和谐。只有自主权与自律权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陈皓明说。

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清华为社会服务的一种方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在清华研究生教育历史上早已有之。早在20年前研究生院建立之初,我校就提出要培养工程技术高层次人才。陈皓明解释说,这一提法的含义与工程硕士的培养目标是一致的,不过在当时还没有工程硕士这个专业学位,只能按照工学硕士的培养路子来走。但显然,形式、内容和结果是相关联的,仅仅依靠工学的人才模式就想真正培养出大批工程类型的高层次人才是不可能的。“我们一直强调,工程硕士与工学硕士是同一层次、不同特色。我们不能脱离国家工业界谈高层次人才培养。所以清华既要继续保证工学学术型人才的培养,也要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道路。”陈皓明说。&

发布者:ws2012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gctwk/kyzx/20090629/1984268_1.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研究生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