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全国在职研究生 > 在职研究生复习

2015年在职研究生专业课复习技巧

在职研究生网    zzy.china-b.com    发布时间:2015年10月20日    来源:

    古人云:“温故而知新”,很多人在面临在职研究生考试之际,应该掌握已经的技巧,不可盲目的复习。那么,下面就由育龙在职研究生网http://zzy.china-b.com/)招生老师为大家讲解一下在职研究生专业课复习技巧。

    首先,很多人往往走进专业课复习误区:

  【误区一:大量听无意义的课】

  有很多同学会很兴致盎然地、盲目地去听本科生的课。其实这样有时候是没有太大意义的,一来时间拉的太长,浪费时间,二来给本科生讲的课不是针对考研的,很多前沿的问题都一带而过,而这些东西往往是考研的重点所在。

  建议:如果有时间的话,可以听一些重要的课程,尤其是本校老师针对考研所开的课是非常好的(现在教育部严禁学校官方组织考研培训,所以以前的一些老师转向与大型社会考研培训机构合作),里面肯定有一些命题的信息。

    【误区二:两种极端】

  一种是拿到书就背,在理解方面浅尝辄止,另一种就是纠缠于每一个细节的理解,浪费时间,丧失重点。

  建议:看书的时候要分清重点和次重点,重点的知识点要多话时间去把握和理解。难点更是需要时间来解答。所以大家在复习的时候一定要分清知识的重点和难点,从老师的笔记,历年真题中我们都可以归纳总结出重难点。

  【误区三:盲目补充资料】

  参考书都没有搞懂,就补充太多的专著性的资料。

  建议:看参考书、和做一些基本的题目也是取得高分的首要问题。本科专业与考研的专业是一样的还好一点,那么跨专业的考生呢?跨专业的考生更是要先从最基本的参考书来入手。掌握了扎实的基础再进行专业方面的补充,也是对专业课大题的一种有效的复习方法。

  【误区四:把希望寄托在押题上】

  很多考生抱着侥幸的心理去猜老师出题的重点,这样的侥幸心理也是十分不正确的。殊不知在某些看上去阐述的文字并不是太多的地方,也可能出大题。

  建议:复习时要尽量先全面扎实地掌握课本知识,不要盲目猜题。在掌握了全面扎实的基础知识之上,再考虑拓展知识面。及时总结、把握书中的重点、难点,多做笔记进行专题整理。根据一些重要的原理性知识,结合考试的热点和难点,重点突破,同时列举自己不是很熟悉的知识点,一个一个问题解决它。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专业知识的系统化和融会贯通。分析历届试题,发现其规律,把握出题老师的思路,根据题型,有针对性的复习。这样会为你带来事半功倍的效果。

    最后为大家介绍在职研究生专业课复习技巧:

    第一轮,将专业课知识过第一遍。以指定参考书为主,不必看其他书籍。看书以理解为主,不必纠缠于细节,将不懂的知识点做上记号,以便在下阶段复习过程中一一解决。

  第二轮,将专业课知识过第二遍。仍然要看指定参考书,但着重更深入地理解以及解决第一遍留下的疑问。另外,这一时期还应该把历年专业课是题找来,仔细分析,以把握复习重点和复习方法。最后,由于专业课往往需要形成个人的见解,故可以适当地作一些笔记,或者将主要内容归纳出一份比较简洁的提纲,以便于下一轮的复习。

  第三轮,将专业课知识过第三遍。这一轮要注意结合笔记和提纲有重点地、系统地理解和记忆,理科生则要适当地做一些题目。另外,由于专业课大题一般要求更深入、广泛一些,故大家可以找一些专业相关的期刊来看一下,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以及扩大自己的专业了解范畴。

  第四轮,这一轮要将参考书快速的翻阅几遍,以便对整个知识体系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并且要将这整体的知识结构体系牢记在心中。查缺补漏是这一时期的重点,将之前没有弄懂的知识点或者自己并不是深入理解的难点知识点一一搬上桌面来,寻找确切的理解和答案。弄清楚之后,牢记于心,这样在考试中若真遇到类似的问题则便可迎刃而解了。此阶段要注意的是不要纠缠于一个一个小细节的知识点,而要懂得抓大放小,集中记忆最重要的知识点。另外,自己可以根据历年来的真题归纳总结出一些今年可能考的知识点,做一个详细的统计之后,找到相关专业期刊或者资料对其解答,来进行考试前的最后准备。

    专业课的复习主要是细而全,一定要精读教材,即使你对某一部分的内容不感兴趣,也要告诉自己慢慢读,一定要明确该部分的含义和说明的问题。

发布者:chenping

来源:在职研究生网本页网址:http://zzy.china-b.com/dxzn/64467.html

  声明:我方为第三方信息服务平台提供者,本文来自于网络,登载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如若我方内容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反馈,我方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内容。

在职研究生网 2003-2019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