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浙大首次打破以“分数”划定进入复试的传统做法,20名外语低于分数线的考生因科研能力突出被录取——浙江大学“刚柔相济”招博士
近日,报考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的考生们陆续收到了录取通知书,共有20名考生在低于外语考分线的情况下,以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复试中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而被录取。
今年是浙大进行博士生招生办法改革的第一年,作为试点单位的机能学院和农学院在今年的博士生招生中,首次打破了过去以刚性的“分数”划定进入复试的传统办法,而在考核中引入柔性考核因素,扩大了对考生科研能力考查的比重。
刚性分数线开始突破
在改革开放恢复研究生招生的20余年间,我国高校一直沿用“考试加面试”的研究生选拔方式。但近年来,选拔过程中一直困扰着浙江大学研究生招生管理部门和研究生导师们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和理解选拔过程的“公平”?众所周知,决定研究生考试最后是否能入围,有一条很刚性的线——外语考试成绩。比如,今年浙大根据统考生成绩划定的英语成绩线是67分,那么低于67分的考生,无论专业成绩、科研业绩如何突出,都不可能取得复试资格。
在采访过程中,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考生说,外语划线既然延续了这么多年,应该说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仅以卷面成绩作为唯一标准又有些片面,毕竟笔试中存在很多的偶然因素。如果以60分为线,不能说考55分的就不能达到博士生培养的标准,就不是可塑之才,就写不出相关的英文文献,而考60分的就可以。
以新制度保障公平
浙江大学今年博士生招生改革的试点先在机能学院和农学院进行。在招生工作开始之前,两个学院就根据学科自身不同的特点,分别制定了新的招生方案,两个学院的共同之处,就是规定了笔试成绩虽“未达到学校划定的成绩但业绩突出者,也可以提出申请,经学科点、学院审核后,也可列入复试名单”。同时,新方案规定,进入复试的考生须提交硕士学位论文、所获专利及其他研究成果证明书、攻读博士期间本人想致力研究的问题和设想的陈述等7项申请材料。在复试中,除了专家组面对面地面试外,浙大还要求考生在一天时间里完成一份规定题目的模拟科研项目申请书,或是根据导师给出的研究课题,完成一份综述,内容包括国内外研究现状和问题的解决方案设想。
浙大副校长来茂德教授告诉,以分数划线,似乎很公平,但机械、单一的标准,很容易忽视不同类型人才的选拔。对被这条“线”挡在门外的科研能力优秀的学生,这不是公平的;对渴望发现创新型人才的博导们,也不是公平的。来茂德认为,从学校管理层面来说,关键在于取消这条“线”之后,要建立完善、严格的制度,来保障新办法的实施。
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研究生教育科科长袁熙贤则从学科发展的角度阐述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在博士生招生过程中,不仅要增加面试的比重,而且要考虑到不同学科的不同要求,从这个角度来说,导师小组是最有发言权和评定权的。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担心,总怕看得见的“线”没有了会出乱子,但如果从导师的角度想一想,他们一生从事教学和研究,最高兴的事莫过于发现人才和出成果了。对博导而言,这两者是结合在一起的,所以,完全可以相信他们不会在人才选拔过程中“儿戏”,更何况,如果有人“舞弊”,事实会说明一切,证实一切。
“严进”同时如何实现“严出”
表面上看,浙江大学此次招生分数的“门槛”低了,但刚得知自己已被录取的一位在浙江某大学任职的青年教师小金却说,“我强烈地感受到浙大博士生入学的‘门槛’不是低了,而是更高了。它对学员的考核更全面、更广泛,而不仅局限于笔试分数,现在的招生方法向博士的培养目标靠得更近了。因为你最终是否被录取,不仅看你说了什么,更看重你做了什么”。
据悉,浙江大学两个试点学院的20名考生是因为其优秀的科研业绩和复试中表现出的科研能力而被录取,他们中大多数人在硕士研究生阶段就已有高质量的科研论文被SCI收录,有的还承担过省级科研项目。
浙大生物医学工程与仪器科学学院教授楼正国是一位多年承担研究生入学专业考试试卷出题任务的博士生导师,他说,在出卷过程中,要考虑很多因素,比如相同学科、相近水平的大学的试题水平,还有考试时间的限制等等,所以笔试的是反映一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但一个人最终能否成为一个合格的博士,知识只是一个方面,更主要的是他的研究能力,包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方面的鉴定只能在面试过程中完成。导师在面试的过程中,学生英语水平究竟如何,谈上十分钟就清楚了;但研究水平如何,是要深入了解的,而且也只有在针对某个研究方向或话题深入谈下去之后才会了解。
浙大研究生院招生处处长叶民说,高校要培养出国家急需的高水平创新人才,提升国家的国际竞争力,选拔机制的改革只是一部分,如何在实现“严进”的同时实现“严出”,也是我们要积极探索的。
据悉,浙江大学将在明年的博士生招生中进一步扩大试点规模,目前,已有11个学院向研究生院提出了试点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