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培训首选门户 【报名电话:010-51290949】

中华硕博网

您现在的位置:硕博网首页 > 在职硕士 > 硕士资讯
中华硕博网 WWW.CHINA-B.C0M   2009年02月13日    来源:中国教育在线
中华硕博网核心提示: 摘自文都教育徐之明老师的《2009年政治理论近年真题心解》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

摘自文都教育徐之明老师的《2009年政治理论近年真题心解》

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三、分析题:34~38小题,每小题10分,共50分。要求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将答案写在答题纸指定位置上。

34。成仿吾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成仿吾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作家丁玲在未跟他谋面之前,曾产生过一系列的“合理想象”:“在文学上,他主张浪漫主义,创造社最早就是这样主张的;他是从日本留学回来的,一定很洋气,很潇洒,因为曾见过一些傲气十足的诗人,趾高气扬,高谈阔论;他在国外学军械制造,或许是庄重严厉之人;他在黄埔军官学校担任教官,一定有一种军人气概;他曾经跟鲁迅进行过革命文学队伍内部的文学论争,写过火气很重的,是不是有点张飞李逵式气质呢?”后来,丁玲在陕北见到成仿吾时,第一个就是“我想象的全错了”。原来成仿吾是一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一个尊重别人、热情、虚心、平等待人的人。丁玲十分后悔:“为什么我单单忽略了他是一个经过长征的革命干部、红军战士、一个正派憨厚的共产党员呢?”

另据老红军杨定华回忆说,在长征中见到的成仿吾完全是士兵的装扮:破旧的棉军衣,斜挎干粮袋,手持着一枝手杖。杨定华说,成仿吾在红军大学当政治教员。有人说出他的名字,但谁也不知道他是文学家。

请运用马克思主义熟悉论基本原理加以分析:

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为什么“全错了”?

丁玲对成仿吾熟悉的“转变”过程对我们正确熟悉事物有何启示?

34.参考答案:

实践是熟悉的来源、动力、目的和检验标准,人们的熟悉包括想象,归根到底来自实践。丁玲对成仿吾的“合理想象”,建立在其既有的生活实践经验基础上,而不是建立在与成仿吾实际交往实践的基础上,因而发生了与实际的偏差。感性熟悉与理性熟悉的辩证关系,既有的理性熟悉,是感性熟悉和“想象”的前提。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源自其既有的理性熟悉,并受其影响。

人的熟悉建立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再由理性熟悉上升到实践,并最终由实践来检验。人的熟悉和实践是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丁玲对成仿吾的熟悉,由开始的建立在原有理性熟悉与感性熟悉经验基础上的“合理想象”,经过实际交往的实践,最终实现了对客体的正确熟悉。

思路剖析本题材料选自2003年11月13日《人民日报》第十五版《成仿吾与新译〈共产党宣言〉》。成仿吾生前曾任山东大学校长,他是由“文化人”成为“革命人”的典型之一。材料讲的是作家丁玲在与成仿吾未曾谋面时,想象他作为一个文化人,一定很潇洒、洋气,富有浪漫主义。谋面之后,却发现他是个土里土气、老实巴交的普通人。第一问就问为什么丁玲对成仿吾的想象全错了,因为丁玲这一想象没有来自实践,实践是产生熟悉的源泉。一个完整的熟悉结构应包括熟悉主体、熟悉客体与熟悉工具,而丁玲与成仿吾未谋面,只是想象,这一过程就没有包括熟悉结构的三要素中熟悉客体这一要素,故无法取得正确的熟悉。回答第二问要害在于将在熟悉论中可以得到的原理启示展开说全面,这包括实践决定熟悉,实践是熟悉的源泉,人对客观事物的熟悉是往复循环、不断发展的过程,感性熟悉与理性熟悉的辩证关系等。只要是熟悉论中的原理,结合材料言之有理,就可给分。

必背考点实践与熟悉的辩证关系、感性熟悉到理性熟悉的飞跃,理性熟悉到实践的飞跃。

应试对策凭主观经验得出的熟悉往往是不正确的,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感性熟悉上升到理性熟悉,再从理性熟悉上升到实践,经过实践——熟悉——再实践——再熟悉的反复,才能产生正确的熟悉。围绕这一点展开答题,并融入自己的适当分析,解答起来并不困难。

(编辑:佚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