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我拒绝了它,三年后它拒绝了我。”福建师范大学中文系研究生小吴在多次求职失败后发出如此感慨———三年前小吴本科毕业后,福州市区一所一级达标校曾有意录用她,并且有正式编制,但小吴想到读研会有更好的出路,于是放弃了这个大好机会,结果三年后再到这所学校咨询时,对方答复早就人满为患,最终小吴签了一所没有编制的私立高中。
小吴说,到今年6月底离校时,该校文学院同一届的硕士研究生正式签约的仅1/3。到了七八月份,还有同学在焦急地等候面试单位的通知,一部分暂时没有找到工作的就先与福州市人才储备中心或者人才市场签约,继续等待机会。
一个故事———
“月薪1000元我都愿意去”
福建师大的小郑是“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的硕士毕业生。在去年底以前,小郑并没有真正考虑过就业问题,因为上一届的学长们就业似乎还比较轻松,有的一个人手头还有三四家单位供挑选。但参加了去年12月福州一中教师招考之后,小郑开始着急了。
福州一中去年公开招聘21位教师,其中语文教师的两个名额要求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这时小郑发现,文学院的研究生们已经基本放弃了留高校的想法,全奔着中学名校的招考来了,有四五十个研究生竞争这两个中学语文教师的岗位。事后小郑说,相比后面的求职经历,其实那一场招考的竞争并不算激烈。
年底的时候,小郑和文学院的所有同学一样,都参加了省内外各场公务员考试和事业单位的招考,奔波于全国各个考场之间。且不说其中往返的路费成本,光是一场场消耗体力和精力的考试,一次次希望渺茫的等待,就足以摧毁大多数人的意志。结果小郑发现,虽然全院99%的同学都参加了这些公开招考,但最终被录用的只有两三位同学。
转眼到了三四月的求职高峰期。这时候一些同学已经签约的消息让还没着落的小郑心里开始发慌。于是她将求职范围扩大,基本上在省内城区举办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公开招考她都去参加。
巨大的竞争压力让小郑始料未及:福建儿童发展职业学院招9名辅导员,360多人参加笔试;福建农林大学招10名辅导员,400多人报考;厦门理工学院招10名辅导员,700多人报名……“原来还想着要找一份月薪3000元的工作,后来根本都不敢提薪酬,只要有学校愿意出1000元,我都去了。”小郑很无奈地说。
磨到6月底临近离校的前一周,小郑最终放弃了关于“教学”、“编制”、“待遇”等各种梦想,接受了一所独立学院的办公行政职位。在一起签约的毕业生中,她是唯一一名硕士研究生,其他都是应届本科生。
小郑说,其实他们这一届文学院的硕士毕业生,真正找到专业对口岗位的极少,连从事教学的都屈指可数,绝大多数同学都去当了高校辅导员或者从事行政工作,而这些工作,用本科阶段所学的知识就足够了。
求职心态:追求稳定,不愿将就
小郑说,对于大多数研究生而言,他们希望能够进入有编制的单位,捧上固定的饭碗,哪怕是个清水衙门也乐意。不少研究生表示,他们要考虑到现实的保障问题。研究生毕业一般都在25岁以上,他们将比本科生更快地面临结婚、买房、生子等问题。一些企业虽然暂时可能给出很高的薪酬待遇,但在保障方面却让人很没有安全感。有的单位还存在着重男轻女的现象,例如:女员工要是怀孕生育就很可能面临着下岗失业。
除此之外,大多数研究生都希望去大城市,即使是留在省内也只选择福州或者厦门。其实在求职过程中,很多偏远县城的中学很缺教师,但大多数人不愿意去。小郑说,河南有个县城曾表示,如果有研究生愿意去任教,当地教育部门可以提供一万元安家费和一套几十平方米的住房。还有一些私企也很需要高级文秘或者助理,但大多数研究生都不愿意将就。
小郑总结了研究生的求职顺序,依次是:机关公务员、事业单位、有编制的中学,等到实在没办法了,他们才会勉强签一些看起来还过得去的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