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师大企业管理研一的一位女生在问卷中写道:“我们看到的明星都是表面化的,并不了解他们的内在品质,因此,我没有把他们当作偶像的感情基础。我认为,偶像应该是具有人格魅力且博学的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的批判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逐渐发展起来,我们对偶像的认识和我们的偶像观也会随之发生变化,可以从更加理智和成熟的角度来看待偶像的成就和个性特征,欣赏其优秀方面,接受其不足之处。”复旦大学心理咨询中心叶老师说,“偶像的缺失,其实也代表着‘自我’的发展越来越成熟。我们能够区分现实和理想,恰当地认识自己,同时也能够更客观地看待偶像。”
研究生偶像崇拜的五大关键词
在调查中,仍有50%的研究生还有偶像崇拜,其中约60%的崇拜对象是刘德华、刘若英、周杰伦等娱乐明星,其他崇拜对象按比例顺序为父母、政治领袖、企业家、文化名人、专业导师、自己。
在分析研究生的偶像崇拜时,研究者发现了几个有趣的关键词。
关键词一:明星。明星是商品时代的大众神话,有他们的地方,就有尖叫的人群和堵塞的交通。在大多数身处传媒时代的人们观念中,偶像与明星几乎是一个同义词。调查显示,在有偶像的受访者中,60%崇拜娱乐明星。
华东师大心理咨询师何良表示,人们痴迷的偶像是具备完美特征的偶像。就人性的弱点来说,通常会把自己没有的特征投射到偶像的身上,希望在偶像的身上有所体现。“随着市场竞争的激烈和研究生的扩招,研究生天之骄子的光环正一点一点消失,专心走学术道路,以学术建构自己的生活不再是主流的选择”。在此情况下,喜欢明星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他们对自己无法实现的梦想的虚幻沉湎。
关键词二:偶像消费。在有偶像崇拜的研究生中,70%的同学在偶像消费方面“很舍得”。上海交大女研究生小李向记者透露,前一段时间崇拜刘德华,为了看他的电影,买他的唱片,听他的演唱会,她几乎花光了每月的生活费;现在周杰伦又成了她的偶像,她喜欢他所有的歌、每一个表情甚至身上的服饰,花费自然也不少。
关键词三:年龄与专业。“以前追娱乐明星,现在追学术明星”,这是调查中显示的又一重要特征。研究生偶像崇拜越来越讲求实用性与自身的相关性,偶像崇拜学术性、专业性显著增强,导师、自己所学专业的著名学者正在成为研究生的新偶像。
华东师大心理系王锋老师表示,人倾向于认同与自己相似的人,看到专业类似的人得到了成功,会更加激发自己的信心,这样的偶像引导力更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