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龙网
咨询热线: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在职研究生 > 在职研究生招生简章

武汉工程大学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招生简章

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2013)36号文件,自2014年起, 原"在职研究生课程班"更名为"高级课程研修班", 在职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流程及要求不变。
武汉工程大学
  • 学 费:24000
  • 学 制:一年半
  • 上课地点:网络课程/湖北
  • 专业方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
  • 招生院校:武汉工程大学
  • 关 注:
【详细介绍】
武汉工程大学是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等九大学科门类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学校是湖北省重点建设高校,是“一所特色鲜明的高校”。2012年学校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2013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014年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
 
  1. 学院及专业简介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是国家土木工程领域和建筑行业重要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学院拥有二级学科硕士点工程管理,并拥有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心。学院形成以道路材料和工程结构防灾为特色,桥梁结构、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工程管理、BIM技术为优势,交通工程、建筑学与城乡规划为新增长点的学科发展态势。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是土木工程学科中的交叉学科,主要任务是建立、发展并提高工程结构和工程系统对自然地质灾害和人为地质灾害的抵御能力,发展防灾减灾的科学理论、设计技术和工程处理方法。对我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积极的作用。
2022年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面向社会开设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课程班,用以培养更多的工程专业人才。
 
二、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掌握防灾减灾工程、防护结构工程及地质工程坚实基础理论知识、系统的专门科学知识,对本学科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有基本的了解并有本学科现代实验方法和技能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可从事土木工程领域尤其是铁路、公路、机场等部门的技术开发、勘测设计、尤其是特殊工程设计和运营管理等工作,也可在高等院校或科研院所从事教学或科研工作。
 
三、专业优势
1.【复合型学科】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是新兴的工程技术与管理交叉复合性学科,培养复合型高级管理人才;
2.【教学重实操】学院拥有工程管理实验教学中心,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践重视在职学员的实操性;
3.【申硕仅考1科】学员满足申硕条件参加全国统一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考试,仅考外语1科目,百分制六十分及格,难度较低;
4.【学习方式灵活】本专业设校本部面授班、异地网络教学班,学员不受时间、地域限制随时可学习,方便灵活;
5.【可获名校证书】拟申请硕士学位的同等学力人员具备条件后,经学校学位评定委员会批准,授予武汉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证书。
6.【学知识结人脉】学习期间不定期举行课外活动,学知识结高端校友人脉。
 
四、课程设置
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专业课程设置
流体力学 结构稳定理论 高等钢结构理论
高等结构动力学 专业外语 结构工程仿真技术
应急工程结构理论与实践 应用数理统计 桥梁结构理论
数值分析 弹塑性力学 有限元法基础
注:部分课程教学参照实际
                         
、报考条件
 1.遵纪守法,品行端正,在教学、科研、专门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出成绩的在职人员;
 2.已获得学士学位,并在获得学士学位后工作三年以上,或虽无学士学位但已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对已获得学士、硕士或博士学位为国(境)外学位的,其所获的国(境)外学位需经教育部留学服务中心认证;
  3.大专学历和本科学历无学士学位者,可参加研修班课程学习。
 
、报名材料
1.填写《武汉工程大学同等学力申请硕士学位课程培养报名表》;
2. 本科毕业证和学士学位证原件扫描件;
3. 身份证原件及正反面扫描件;
4.近期正面蓝底两寸数码彩照。
 
、培养方式
  1.学制:1-1.5年;
2.面授课:双休日授课,由武汉工程大学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面授;
3.网络课:异地学员可进行网络课程学习,不受时间、地址限制。
 
收费标准
参照实际填写并发送学员
获取证书
1.通过学校组织的学位课程考试,成绩合格者,可通过所在学院向研究生院申请领取《武汉工程大学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成绩合格证》;
2.学员满足条件参加申硕考试成绩合格并通过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并经武汉工程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审议,授予武汉工程大学工程专业硕士学位证书。
 
【报名信息】

 免费电话:400-8080-302  

 联系人:欧阳老师 手机:17310788597  微信:Anne8597

     江老师 手机:18017921033  微信:jiangyue2046

在职研究生网 2003-2022 沪公网安备31011702000011号
沪ICP备13002341号